学贵有疑[论文]

学贵有疑[论文]

ID:21781540

大小:1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学贵有疑[论文]_第1页
学贵有疑[论文]_第2页
学贵有疑[论文]_第3页
学贵有疑[论文]_第4页
学贵有疑[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贵有疑[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贵有疑学贵有疑学贵有疑学贵有疑福建莆田市秀屿区笏石杨林小学(351100) 陈剑峰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一、质疑字音、字义(一)圈疑查阅,通读释疑初读课文首要任务是把课文

2、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因此,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不懂的字音、字义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询问等方法明白生字的字音、字义。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文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读通读顺的。初读并非只读一遍,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朗读,尤其是出声朗读,发挥眼睛和耳朵共同协作记忆的功能,才能把生字的字音、字义牢固识记。(二)根据汉字的构造质疑从构造的角度上看,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形表义,声表音。许多字义都与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氵”与水有关,“犭”与兽类有关,“辶”与走路有关,“口”字旁与嘴巴有关,“月”字旁与肉有关。因此,教师要注

3、意引导学生从字形的角度去质疑生字的含义。如,“烦恼”的“恼”字,为什么不是“月”字旁的“脑”,而是“忄”的“恼”呢?因为烦恼是心理活动,跟心有关,所以是“忄”旁的“恼”字。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字形、字义。(三)联系上下文质疑联系上下文可以直接感知词义,理解词语。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或者把学生引进情境之中去理解词语。比如,教学《荷花》一文,对“活”字的理解,可先让学生看课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它的意思。

4、但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阅读能力有限,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需要教师扶一把。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学生读句子:“‘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原以为句子中的“异口同声”一词容易理解。想不到一问,学生竟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师:文中为什么用两个“知道”呢?生:因为有不同的学生在回答。师:只有两个学生在回答吗?生:不是,有很多人回答。师:现在大家再想想“异口同声”一词是什么意思。生: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话。当学生无法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相关的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语

5、言环境下字词的含义。二、抓住关键词句质疑,理解课文内容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者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堂上,教师只要围绕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有些关键词句并不好找,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往往不善于把握关键词句,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人

6、教版课标本的《画家与牧童》一文,有这样一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句中的“著名”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只要抓住这个词,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是,学生很难把握住这样的关键词。在学生读完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吗?生:为什么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你的发现。生1:因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生2:因为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他的画,所以说戴嵩是

7、一位著名的画家。生3:因为他画的《斗牛图》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生4:因为他画活了,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师:当牧童说他画错了,他是怎么做的?生:“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师:这说明戴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是一个谦虚的人。师:谦虚与他的“著名”有关系吗?生:因为他为人谦虚好学,所以能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三、抓住情感质疑,启迪想象作者对每篇文章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

8、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呢?恰到好处的质疑往往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启迪想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小彼得读着读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