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生命力

教学的生命力

ID:31401486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上传者:U-9953
教学的生命力_第1页
教学的生命力_第2页
教学的生命力_第3页
教学的生命力_第4页
教学的生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的生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教学的生命力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本文总结了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国家发展的理解和认同。文章从基本思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三个方面阐述了本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以来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学法;五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30-02  教学法研究的是“如何教”,这个实践的范畴早已被理论所考量,使教学机制具有了哲理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几千年来“怎样教”同时兼备了实践的品格和理论的内涵,不断激励着我们教师如何教,怎样教,使教学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一、基本思想  建构“五维一体”的教学空间。教学平台上有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课堂教学空间有教与学、学与学、学与教材、教和学与多媒体等多方面频繁的信息交流反馈。作为教学“掌门人”7 的教师,还要注意到环绕在教室空间中存在着的师生积极心理和精神状态。只有将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师生积极心理这五大维度融合成一个完整合一的教学空间,师生才能在教室里共同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剧目,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使教学具有生命力。  师生积极心理是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是教与学的心理引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林格曼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选择,人体的机能质量,动机水平,对逆境的适应力,对压力和沮丧的自我抵抗力和调节力。积极心理可以使一个人进入螺旋上升的通道,增强适应能力;积极心理使人乐观地理解事物,使自己变得快乐和健康,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师积极心理可以积极、乐观、真诚地笑对生活,可以使自己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党的政策、和谐社会;可以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情感;可以使自己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问题,以免让个人的偏见、消极情绪影响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教师的积极心理对课堂气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积极心理使学生充满自信、热情、乐观,热切地关注某些现象、理论,乐于学习,有高雅的兴趣爱好;保持好奇心、不断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积极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心对自己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爱,特别是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对社会有信心,有奋斗精神,在困难中看到机会;能够开启接受信息的大门,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信息,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使学生的生活学习有方向感、有价值感、有目的、有意义,从而具有了生命活力。  “先三点”和“后三点”7 。教与学的微妙关系,使教学内部各维度的顺序看似是教学,其实是学教,只有捋顺这一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先三点”:了解学生缺什么、缺多少、为何缺;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认知缺陷、认知不足;掌握学生短缺的内容、短缺的程度、短缺的成因;把握短缺的量和度;学生根本不知、所知支离破碎、所知相去甚远。只有全面完整地了解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程序。  “后三点”:教师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教师讲什么,从什么角度讲,从什么现象分析,怎样讲,虽然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决定了教学内容,但是学与教的关系,自然会使教学内容的选编排序、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教学方法技巧的选择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法机制的运作调整、教学原理的实际运用等必须建立在“先三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和运作,才能收到令人满意、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学  没有学哪有教,教与学的血脉联系是学生愿学,这是一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怎样理解、怎样去做,才能选择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原理,确定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学习需求,才能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进行灵活、妥当、及时的调整;教师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平、判断水平去努力,才能成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如果教师的努力方向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脱节,那谈何抬头率和教学效果,所以把握学生的需求机制是启动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学动态过程的第一个环节。7   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性――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目的也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国家要求必须学,学校开设必修课,教师必须教,那学生呢?为什么要学政治课?学习这门课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获得什么收益?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学生对自己政治品质的期望值指数,对思想政治课能否达到自己期望值的指数,学生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教师教学内容之间达到平衡对称,使学生有目的、有目标、有准备、有信心地听课,知道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达到一致,减少差距,使学生达到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  对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亲疏原则。一部分学生由于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政治,认为政治课对自己有帮助的就认真学习;喜欢这个老师就认真听听;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学生就认真学习;另一部分不喜欢政治课的学生,上课带着其他书籍和作业,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感兴趣的、关心的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做自己的事,个别学生想来就来不在乎纪律。这需要教师组织好教学管理,敢于批评课堂学习的不正之风,不要埋头讲课,让课堂真在教、真在学。  情感释义。一部分学生用自己的爱恨情仇去体验老师讲的是什么、为什么,用理性情绪和情感去帮助自己理解社会认识理论;但有一部分学生用非理性情绪感知社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标准,是非美丑好坏自己说了算,使自己处于负性情绪之中。对这部分学生要讲清楚,非理性情绪可以减少一个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扼杀自己的理想,毁灭自己的阳光。情绪不同,联想迥异。  “试误”7 探索。对一些有偏见、反社会心态严重、思维方式偏激的学生,不能留下简单化的处理痕迹,允许他们犯错误,在实践中去探讨。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大于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受社会文化转播、地理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长年沉淀凝练的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往往是难以抵抗的文化力量,它能左右人们的思维定式,支配人们的情感流向,它渗透在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折射在人们具体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社会,从小学到大学,主流价值观的合唱,决定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定向和发展。  三、教师的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教学环境,教师有的放矢的去选择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原理,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计划。  真善美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的“真”不在于原始地搬出生活,更不能抽象、空洞地脱离生活,而是要将理论与生活两者融合好,用“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价值导向,所以对生活中“真”的案例,除了精选之外,还需要教师“善”意地去解释,让学生从中体会“美”的感受,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践行中自我陶冶的心灵感受。7   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读时思考,在思考时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教师提出书目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乐趣,自主广泛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会让学生发现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是那么有趣,因为他能把老师讲的新知识和自己涉猎的东西联系起来。我曾经有一次看到一个学生在一节课都没有抬头的情况下,在全体学生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时抬起了头并参与了朗读,《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同样它也能激励今天为民族复兴与繁荣而读书的新的一代青年。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感情的读书才能让学生感知字词这一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坚持灌输原则。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列宁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完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把社会的要求和规范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要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和时效性,还必须参照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确定教什么、教多少,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切入点,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我们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求索实践,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学生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走进教室,带着什么样的精神走出教室,决定着我们一节又一节课的实效和成败。当学生满怀热情走进教室时就是我们的希望;当学生失望地走出教室时就是我们的失败。面对学生我们不得不随时提醒自己,认真备课,诲人不倦,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EB/OL].(视频)百度视频1-20集.  [2]列宁.列宁选集[M].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