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8966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五读:让背诵建立在扎实理解的基础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读:让背诵建立在扎实理解的基础上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语言积累的最佳途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许多要求背诵的课文,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背诵熟记能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所要背诵的课文内容的理解,这里通过“五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背诵内容的理解,提高背诵的效率。 一、读“标题” 标题是一篇课文的引导,在课文的学习中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标题作为一篇课文最精练的概括对于课文的理解极为重要,教师在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进行背诵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教会学生们读课文的“标题”。 例如,初中生在学习要求背诵的《城东早春》这篇古诗的
2、时候,教师就应当先指导学生们读“标题”,领会标题的意思。学生在读了这篇古诗的标题后,就知道这篇古诗主要描写的是城东这个地方早春的景色,学生也就大致清楚了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使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容易轻松许多,因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也就很难忘记背诵的内容了。由此看来,读“标题”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提高学生背诵效率的一个良好途径。 二、读“作者” 每个作者的思想都不一样,作者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般都有一定的目的,每一篇课文与作者的性格、思想、时代背景等都存在着联系。初中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读懂“作者”4对
3、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极大的帮助,也十分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背诵熟记。 例如,初中生在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的时候,为了辅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花一点时间向学生介绍作者杜甫及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春望》是在安禄山起兵叛变,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的背景之下,同时诗人杜甫又是一个爱国,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诗人,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才写下这首诗的。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能充分地理解诗中饱含的悲壮和爱国之情了。 三、读“导语” 在语文学
4、习的过程中,每一单元的导语为本单元学习的指向,简明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所以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就很有必要在课文学习之前先读“导语”,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教师在教初二的学生学习杜牧的《泊秦淮》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仔细把本单元的导语部分研读一遍,让学生明白,本单元是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学习本单元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感情。4 通过单元的导语部分,学生明白了这些之后,对本单元的学习就有了一个基本
5、的了解。在本单元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主题就不会偏颇了,这样再落实到各课的学习中去,就会相对轻松。读单元的导语,促进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推进学生背诵任务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背诵打上一抹亮色。 四、读“正文” 一篇课文最主要的部分是文章的正文,其中饱含了大量需要学生学习的东西,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和语言的积累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对一篇课文的正文进行精读。 例如,教师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背诵,教师应当对全文进行精确的分析,带领学生们欣赏课文中对
6、景物描写得十分出彩的句子,并训练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耐心为学生们解答课文中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们去发现春的美、感受春的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学生们对本课有了一个透彻的理解之后,教师再来给学生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由于有了全面理解的基础,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更加自主与轻松。 五、读“注解”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大量的注解,因为文言文较为难懂,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才对难懂的字词或句子进行注解的。而有些文言文还对学生有背诵的要求,如果学生连对文言文的理解都做得不好,那么想要对文言文进行背诵,就绝非一件易事了。 例如,教师在教初
7、中生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其中不乏有许多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这时,教师一定要教学生们读“注释”,对照着课文下的注释来对难懂的地方进行理解,像文章中的“然困于南阳”中的“困”4字的理解,学生就可以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理解。同时文言文首要的一个注释会对文章的出处、类型等作一个简单的注释。总之在语文的学习中,读“注释”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背诵起来更容易。 总而言之,“五读”在初中生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226
8、403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