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86448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辑录《老子》章节为一课,侧重于阐述其朴素辩证法。教师执教“老子”单元时应当注意以生为本,用形象的材料阐述老子有关言论,并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丰富人生智慧。 关键词:老子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一.教材定位:补充与提升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系列中,《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意味着它应该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且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统观先秦诸子,只有儒家《孟子?梁惠王上》和《荀子?劝学》的部分、道家《庄子?逍遥游》的首章得以入载必修教材,这也
2、即《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基础。三篇课文能分别体现孟子仁民爱物、与民同乐的政治观,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修养论,庄子逍遥无待、无己无功的自由观。虽然这些并不是其时授课的重点,但是在开始《先秦诸子选读》的有关章节时,可以先进行回忆、新解和概括,夯实诸子哲学学习的基础。 《先秦诸子选读》的选择性体现在涵盖诸子范围之广和选文内容之多上,师生可根据教学需要挑选某家或某课进行学习探讨。其开放性允许师生发散思维进行横向比较,联系现实和历史进行纵向阐说。课堂教学中未必需要那么浓的说教意味,能追溯原貌、推演发展自然更好。8 当前,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需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先秦诸子选读》便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教材载体,从这一角度分析,选读诸子便不仅仅是对必修课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人格修养、社会道德的提升。 二.单元分析:走进老子,感知道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和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传《老子》,即《道德经》为老子所作。该书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老子》架构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4、老子”单元即在此基础上,摘录《道经》和《德经》的有关言论编辑成课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以《庄子》和《孟子》文学价值最高,《老子》主要是以哲学经典的面貌流传后世。语文教师不必泥于语文课堂,在执教《老子》时不妨树立大语文思想。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逍遥游》虽亦为道家著作,但较之《道德经》有很大不同,如以庄子思想为接受前提导入老子思想,只能在几组关键的哲学概念上引申,关涉的也仅是几则选文而已,似乎玄之又玄;如以自然观为共性引入“老子”单元,又过于发散,与教材侧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有偏差。两相权衡,不若直接就“老子”单元说老子,
5、展开课文。8 该单元仅《有无相生》一课,共七段选文。第一则选文提出社会人生各种对立现象是相反相成的,在本课中有总论意味,之后六则选文为分述。该课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根据人教社教师用书的指导性建议,主要是认清相反方面的统一性,抓住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教材选编时有意避开了老子“无为”思想的有关论述,教师也不必刻意往此方向引导。以第一则选文为例,课文只选择了《老子》第二章的前半部分,未选录的后半部分的“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才是本章的真正主旨,且与课文第三则材料关联紧密。教师若选讲第三则材料,可补充第二章的后半部分,
6、若是将教学目的仅设计为突出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可不选讲第三则材料,留待学生自学自悟。 三.教学简案:以生为本,形象知理 1.学情分析 高中生除了马哲,接触的中哲、西哲都很寥寥,学习《有无相生》一课,既无中哲体系的模糊图式,又乏解读《老子》的必要依托。《有无相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生僻词句不难在识,而难在解,因其内涵非文学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如第五则选文中“无为”一词,课下注释仅以“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含混其词,学生本来根据字面意思,还多少有点理解全句,给这么一解释,反而愈发模糊了。这个注释不但使学生焦躁,而且本来也不
7、够科学准确。稍为可靠的注解应为:“无为”是道家推崇的作为道德的实践原则和高尚境界,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放任万物按照自然天性变化发展,人应该依循“道”,故应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一任万物之自然,后经《庄子》《淮南子》等在内涵上予以发展,把“无为”理解为不违背客观规律的作为,实际上是变相的“有为”,脱离了老子的本意。8 同时,课文中部分选文的理解需要《老子》其他相关章节进行补充。如第七则选文谈及弱用之术,必须补充《老子》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理念,而一旦补充,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 因此,《有无相生》的教学,出于以生
8、为本的考虑,不能以通读全篇和背诵为目的,应化抽象为形象,用事例解事理,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知老子,领悟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