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ID:3130709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_第1页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_第2页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_第3页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克服形式主义,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灵活”处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教师和课堂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灵活把握好平衡点,使课堂灵动起来,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灵动课堂;平衡;兴趣;整合  小学语文课充满人文气息,对提高母语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有生命力,给学生以幸福、快乐,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探究课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程式化与呆板之表现  课改理念落实不到位存在以下问题:新瓶装旧

2、酒,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都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有位教师在上《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一群小朋友从颐和园挤出来时的情景,多媒体动画镜头中略显夸张滑稽的动作,不仅未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情感,反而让学生忍俊不禁,这就悖离了教学的初衷,往往适得其反;课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做“看客”或“听客”。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小学生处于多动的年龄段,有效注意时间短;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坐不住等特点。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善于

3、“暖身”,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调动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根据教学需求预设不同的课堂高潮。导入课采用故事、小幽默、图片、音乐、视频,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15分钟后,学生可能会处于“走神”或懈怠阶段,这是适当的竞争,动手、角色扮演又让学生进入另一种状态。  小组讨论是师生互相交流,学生之间互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小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合作、思维的碰撞,从而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做到以下几点:合理搭配,合理分工;充分准备,时间充足;巧设题目,激疑启趣;随机应变

4、,推波助澜;宏观调控,扬长避短。  三、把握“主导”与“主体”平衡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是新课改的两大支柱,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要正确处理教师“讲与不讲”的关系,讲得多给学生的时间就少;给学生时间多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可能削弱。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读,去发展。这种主体性地位体现在:学生要通过朗读、感受、体验、理解,进行一定的训练(练习与写作),才能真正“进入”课文课堂。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无异于缘木求鱼;语文教师的“讲

5、”,重在思路的梳理和方法的点拨。把握“主导”与“主体”平衡,我觉得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有时我们认为教材的难度较大,但是学生掌握得却很好,使其不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了”4而老师仍喋喋不休地讲反而会画蛇添足。这并不是说教师一讲就必然会抑制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有疑问有惑点处教师要浓笔重墨,讲清讲透,只要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真正激发了,思维真正活跃了,情感被调动和点燃,学生全情投入,即使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仍然意犹未尽,教学效果照样很好。  四、活用语文教材  对待教材全国已经分开,存在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都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色

6、,更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课题了。教师要改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应以“用教材教”和“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进行精心预设,适当删减,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恰当的补白  补白是美术教学中的术语,个人觉得是对教材充分地挖掘、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素材、更好的平台,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文,里面涉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去搜集黄鹤楼的图片、历史故事和与黄鹤楼有关的故事。这样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各显神通,搜集的材料丰富多彩,超过老师的预期,后来我

7、将他们搜集的资料做成了PPT,然后他们又将《黄鹤楼送别》改成了历史情景剧,我将此录制做成视频以作留念,给学生留下极大“补白”空间,学生对此课内容印象  深刻。  2.调动经验4  这里包括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教师每天都在教教材,有的一本教材教很多遍,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有很深刻的认识,而且这些教学处理时经过以前学生检验切实可行的,那么是先感知还是先分析?有的课文可以先感知再分析,如:诗歌与散文以保证其意境;有的可以先分析后感知,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是教学中非常丰富的资源来源,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很多教师不一定去过黄山见

8、到过奇松,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去过黄山见过奇松,可以让学生先讲一讲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结合教材深入地分析,效果更佳。  编辑代敏丽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