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691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和谐课堂“趣”当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课堂“趣”当先 摘要:众所周知,课始十分钟内,学生的情绪最不稳定,大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对课间嬉戏游乐的喜或忧中,这多少影响了他们对下一堂课的专心学习。但很多教师习以为常,惯以“上课,注意听”等简单形式试图让学生回心转意。其实,此时教师若能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情绪状态中“牵”回到现实的学习中来,无疑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和谐课堂;激趣学习;动手操作 如何实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呢?我想教师在课始应善于激趣,即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认识兴趣。“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
2、际的内容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 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当“课伊始,趣即兴”时,学习便已成为学生求知的“自我需要”。 一、联系实际,提问激趣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唤起学生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表达欲望,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教《“绿色的办公
3、室”4》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办公室有什么基本设备?(生:有办公桌、椅,办公文具……)一般用哪些词语形容办公室?(生:宽敞、明亮、舒适……)学生饶有兴趣地回答后,教师置之悬念:为什么课题却是《“绿色的办公室”》并加上引号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言语激趣 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配以哀乐,教师以低沉凄切的、缓缓的声调,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简介总理的光辉业绩,娟娟语流,如挽歌一曲,凝重、肃穆、庄严的气氛罩上学生心头,把学生带入那个年代,激起学生
4、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课文 中去。 三、体味情感,联想激趣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味当一个人即将与最亲爱的人分离时会有怎样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到某种意境中去唤起已有的情感体验,不但学生由情趣产生联想,而且对学生在课堂中深刻体会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动手操作,参与激趣 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捞铁牛》一课时,学生看到做浮力试验的器具(盛水的玻璃缸,模拟小船、石子、线、瓷小猪)便议论纷纷。“老师
5、拿这些做什么呀”?“这一节课是不是改上科学实验课了”?……上课后,提出要求:谁能利用已有的器具,把水中的“小猪”4捞上来。一说实验,学生就干劲十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也陷入了思考。接着,让几位学生操作了一下,其中一位可能事先有充分预习课文,成功捞起了“小猪”。我借机推波助澜:如果瓷质小猪换成四、五万斤重的铁牛,以同样的方法,是否能捞得起呢?于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 五、借助插图(多媒体),以美激情 教材中配有大量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插图,为学生提供形成表象的材料扩大想象的基础,具有启导点拨的作用,能引起
6、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创造意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但生活阅历相对缺乏的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会其中水光山色的形象美。教时可以借助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插图(或多媒体课件),由近及远,把图中的绿水、小舟。江底沙石、水中倒影,远处的千奇百怪的山峦,山间绿树红花,空中迷蒙云雾,娓娓道来,将学生带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怀逐步产生共鸣,如临其境,以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愉悦情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而主动地看图读书。 六、实物教学,以物激趣 教学《
7、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摘一支带果实的杨梅枝(或塑料造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词语储备,表述杨梅枝叶的特点、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学生津津乐道,再学课文更是轻车熟路。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求,运用在人。试想,同一个故事,一人开篇扑朔迷离,一人平淡无奇,哪个更会赢得听众?结果不言而喻。教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课始利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或筑路架桥、或推波助澜,或投石问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知觉等各种感官,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诱使他们形成学习定
8、向,让学生在起步前便已领略到“一路风光,两岸胜景”,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变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吸收,甚至变抵制为追求,为达到课堂上教学双方同频共振打下良好基础,对课堂教学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之建.中小学教学小百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