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91546
大小:12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8
《倾心打磨智慧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倾心打磨智慧课堂 摘要:文章对一节观摩课的几个片断和几个镜头进行了展示、分析和反思,还原了倾心打磨智慧课堂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片断;镜头;打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8-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
2、,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15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
3、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氯化钠〓酒精氯化氢气体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盐酸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4、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15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5、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
6、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15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
7、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
8、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