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

ID:31277276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_第1页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_第2页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_第3页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_第4页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形象”异同中的文化立场  摘要:从鲁迅、赛珍珠、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异同的比较研究中,揭示出作家的创作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律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切程度。  关键词:鲁迅;赛珍珠;林语堂;女性形象;文化立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10-03  在富有跨文化背景的形象学研究中强调:“形象并非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真实的形象,而是一种社会想象物。”其实,无论是否跨文化,是

2、否跨国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不可能完全是某个国家或民族中个体的真实形象。无论是置于本土文化中,还是跨越文化界限的创作,都是作者对某一社会中一些个体形象之主观描述,只是由于作家的文化立场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他们所掌握某种形象的深度广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同一个原型,在文学作品中有截然不同的形象产生。同样,通过对同一原型所产生的不同文学形象的分析可以透视出作者的文化立场。8  鲁迅、赛珍珠、林语堂三位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塑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异同中可以洞察到三位作家观测

3、中国女性、中国社会的角度和视野是有区别的。尽管三位作家都处于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的时代背景下,但他们因各自的文化立场不同,所以关照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的角度和视野也是不同的。  鲁迅小说的基调以冷峻、犀利的现实主义批判为主,而赛珍珠和林语堂创作中却多了浪漫和理想化色彩,而少了尖锐的批判。反映在三位作家对各自笔下女性形象的态度上:鲁迅偏于激进的“怒其不争”,而赛珍珠是充满同情的“哀其不幸”,林语堂则是回避矛盾,“理想赞美”。  鲁迅在塑造20世纪初期中国女性形象时采用的是冷峻的客观写实的笔调。尽管他自

4、己在《(呐喊)自序》中也提到;为了表现一种梦想,他有时“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但为了震醒沉睡中的国民,更多时候他是用一支锋利的社会分析和文化批判之笔给读者勾画出严酷的血淋淋的现实。在他的笔下,通过女性群像的塑造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彻骨的冷漠。在这样寒冷的氛围里,饱经苦难的木偶般的祥林嫂除了迷惑地死去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子君虽竭力争取爱情自由,但柔弱的先进思想之风又怎能够吹进封建传统思想体系的巨大因袭壁垒? 

5、 鲁迅对中国女性乃至对中国农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在具体作品中,“怒其不争”要大于“哀其不幸”8。在鲁迅看来,愚昧得近乎麻木的中国女性,需要的是鞭子,只有滴血的刺痛才能唤醒被封建文化窒息了几千年的灵魂。所以,鲁迅是以冷峻的揭露来表达他的爱、忧患和同情的。在鲁迅的作品中,中国的女性不仅受制于外在环境的重压,更受制于自己的灵魂,因为贫困导致他们愚昧、麻木,原本的纯朴因长期的封闭退化为奴性和软弱。他们不仅是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最广泛的基础。比如柳妈,可怜的

6、女人,但如果没有柳妈祥林嫂也不会死,祥林嫂更可怜,但正是因为她自己,封建社会吃人制度才会存在,没有谁去杀她,刽子手是她自己。鲁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有绝望,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他期望通过对绝望的揭示来唤回渺茫的希望。  赛珍珠笔下的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形象多了层浪漫的色彩,作品中,赛珍珠虽也揭示了她们身上存在的种种弱点和奴性。但更多的是以同情的基督眼光发现并发掘她们在这不幸中放射的光彩。因为这个原因,赛珍珠曾被指责在作品中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少争议。  例如,对居于侯门官宦家深闺大院中的

7、已婚女性生活的描写,大多数中国的文学作品喜欢反映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而赛珍珠却刻画了能在40岁生日后主动为丈夫娶妾,自己转而从传教士处寻求精神上的满足的吴夫人这一女性形象;同是处理男女青年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这一题材,鲁迅的《伤逝》以子君和涓生的关系仅维持一两个月的彻底破裂以及子君之死作为悲剧结局,赛珍珠的小说《东风-西风》中的桂兰却能克服因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种种差异,生活和谐、美满,婴儿的出世更给他们的结合锦上添花;“母亲”历经艰辛后终于得到补偿,而祥林嫂却在中国大地上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8、。诸如此类赛珍珠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都寄托了作者善良、美好的愿望。  另一方面,赛珍珠在作品中时而能够流露出母语文化给她的影响。她对《母亲》一书的结尾的处理就带有基督的色彩。“母亲”富有反抗精神,但作品结尾却似乎说明,结束她不幸的不是反抗,而是忍受。小儿子死后,8“母亲”心痛欲碎,但已不再愤怒,不再抗争。她只是流着泪接受了新的不幸,让眼泪冲刷她一生的苦难。也正在这时她的孙儿坠地,给她带来了新希望。“母亲”的结局让人联想到《圣经》中约伯的遭遇。上帝是万能的,约伯没有理由质问上帝对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