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50541
大小:56.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数学建模对增强理工科高职生就业优势积极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建模对增强理工科高职生就业优势积极作用摘要:通过数学建模竞争这个创新性、团体性的活动,可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深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实质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从而使其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刖景。关键词:数学建模;理工科学生;就业优势;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70-02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愈发困难。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愈发困难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专
2、业基础扎实、思维开阔的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科学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快速地成长为业务骨干。由此可见,在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的同时,提高内在综合能力也是极其必要的,这是在根本上提升其就业的有力措施。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数学建模对高职生的各项能力有显著的效果,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并取得一定名次的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具有明显优势,在后续工作中往往也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一、数学建模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数学建模是一项以参与学生为主体,带队教师协助的全国性科学创新活动,学生是参与科学创新的主体,也是管理、协调自身团队
3、各种关系、资源的主体。因此,在考查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同时,学生如何处理好正常学习与参赛工作,如何获取学校行政部门在场地、财力、高水平指导教师的支援,如何协调好团队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如何深入了解每个队员的优势并为其分配最擅长的任务,如何在遇到困难好阻力的时候激励团队克服困难、不言放弃。这些都是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和锻炼。而这些场景与工作中的项目团队场景极为类似,企业的项目团队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各种资源的支持、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和能力。而这些要求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中组织协调的历练都可以积累,为以后在企业中解决类似的问题提高
4、宝贵的经验,并增强自信心。二、数据建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自学习和自辨别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单向化、灌输化、绝对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习能力不强,对知识正缪的自辨别能力很弱。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往往在课本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深入分析数学建模中的实际问题,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自学新知识,快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同时,对于解决方案,自己还要判断其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如果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就要大胆地采用;反之,就要果断地承认错误,并继续寻找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正
5、是通过'‘发现问题一一自习一一自辨一一再自学一一再自辨一一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辨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问题在课本上也没有答案。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辨能力更为重要。而数学建模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在工作岗位、日常工作中有新发现、新突破,提高综合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三、数据建模强化了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在多重关爱下不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数学建模是一项团体性的活动,需要通过集体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战斗。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就需要学生具
6、有团队荣誉感、奉献精神,认真履行自己在团队中的职责,和队友齐心解决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作也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奋斗,只有融入团队、具体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才能获得成功,才能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通过数学建模团队的磨合,同样能增强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为日后在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团队并发挥特长提供宝贵经验。四、数学建模提升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文理分科等原因,理工科学生在文字组合和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数学建模不仅仅是解决数学问题,还要撰写研究文档、制作答辩PPT,与专家评委面对面地交流和答辩。这些环节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是难
7、得的锻炼机会,通过撰写研究文档和制作答辩PPT,让学生在文字的组织、文章的外在结构和逻辑结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通过与专家评委面对面地交流和答辩,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合理性、准确性方面也有提高。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交流和沟通技能,在工作中需要大量专业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理工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会极大地影响职业发展和提升。而数学建模比赛则能弥补上述不足,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实力。参考文献:[1]彭兴跃.关于理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2]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
8、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