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ID:31226497

大小:11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7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_第1页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_第2页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_第3页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_第4页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编者按  交锋,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  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各抒己见,却又能自成一说。  交锋,对于读者,我们希望从“交锋”者各自观点的阐述中,对同一问题  获得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认识;对于“交锋”者,我们希望彼此都能静下来心认  真想想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取长补短,来完善、充实自己的学问。因为争论  不是目的,明理方为追求。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在本期的“交  锋”中,您可以站到这两种观点的任何一方,我们也期待着您有自己的见解和  主张,以便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

2、更加明确起来。  ――聂闻  拜读李伟先生之作《阅读教学革  命必须明白的事――兼答高子阳先生》  (本刊2014年第4期),我不由得想起了苏教版国标本上的一篇课文《争论的故事》。一群肥美的大雁飞过来了,11  两兄弟一只还没有打下来,就对煮着  吃还是烤着吃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  就飞跑了。我非常担心,又一群大雁  带着讨厌阅读、讨厌写作飞离我们、  痛恨我们。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以  写作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真如猛兽一  般吗?  一、为什么那么相信前人?  读李伟之作,方知先生对我的小  作有了一些迷惑。但从先生列举的那  些前人言语来看,确实有很多

3、要说的  话。先生如此相信前人,我觉得更难  撼动我的认知。关于读与写关系的那  个古人的形象比喻,我个人肯定不会  全部相信,因为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先生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借用张光鉴  先生的相似论中相似块的理论来论  述,我不敢说其不当,但我从脑科学  的研究理论看,先生借用的论述无法  全面解释人之创作机理,因为这个机11  理还没有完全破解(人为什么有阅读障碍,脑科学已经破解。人为什么有写作障碍,脑科学正在破解!但从脑科学发现的写作机理初步研究成果来看,决不是相似块可以通吃的)。  关于模仿的问题,先生把朱熹、  吕叔湘、毛泽东都拉来了,我是

4、不是  怕了呢?坚决不怕!我不完全崇拜古  人,我要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思考。  朱熹、吕叔湘、毛泽东等说得有道理(我  永远不会全盘否定模仿,如果遵循二八定律,我的教学追求是20%模仿,80%做一些创新的事),但他们只字不提创新,把模仿当成无人能动的真理来言说,并引导一代代人去相信,去模仿,千年时间,可谓根深蒂固,从李伟老师的这种坚守中可以看出!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  三代领导人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的理念,其实这句话较  早出现在末代皇帝之口,因为封建帝  制彻底瓦解,让这个皇帝彻底醒悟,  缺少创新太可怕。但愿李先生早早

5、彻  悟,因为毛泽东说《金瓶梅》是《红楼  梦》的祖宗,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红  楼梦》绝对不是《金瓶梅》,《红楼梦》  绝对是一部充满创新思想的巨著。如  果不是和坤作祟,曹雪芹的这一伟大  贡献就不是今天人所知道的那点红11  楼梦了(曹雪芹因为和坤,让一部思想巨著的影响力大大下降。而卢梭的思想与曹雪芹这部书所言非常一致。卢梭去世仅仅三年法国人就相信了卢梭,所以法国民族的创新展开了)!  另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读书破万卷的阅读与课文的阅  读教学能一样吗?有神的文章能定  义为模仿之作吗?“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按照

6、李先生对模  仿的尊崇,都熟读唐诗三百首了,为  什么还不会作诗呢?什么叫作诗?先  秦两汉时就明确地将“作”解释为创  造性(注:作,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衣领初作的形状,表示人突然站起来。本义是兴起。《说文解字》中“作,起也”。“起”的东西,是通过人的行为动作做成的,因此“作”又有制造、创造性的含义。在先秦,只有具有创造性撰述的文章才能叫“作”,而具有阐述性的撰述不能叫“作”。所以在先秦两汉,作文,就是指那些创造性的文章写作),但阅读教学那么片面地做模仿习作之事,是不是就是放弃作品的创作性的理解与思考?熟读三百篇,模仿了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创作?李先生

7、又作何辩驳?  古人要学,古人可以相信,但一  味地全盘接纳式相信,对于今天的探讨有可能是破坏。  二、阅读教学革命该明白的课文事  李先生文中所言的一些阅读教11  学革命所该明白的事,谈到了“教什  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不是李  先生的创造,是某位大学教授的观点。我曾经就此当面质疑过这位教授,因为我的研究实践发现,“为什么教”比“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那  为什么要教一篇篇课文?  什么是课文?我觉得不把这个名  词搞懂,为什么教课文就会相当模糊,  为什么教都模糊,方向都不一定正确,  教什么就能确定那么精准吗?  关于课文的解释,我觉

8、得李先生与绝对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可能只知道课文就是教科书的正文,不知道“课文”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