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ID:31224188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1页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2页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3页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4页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归理性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归理性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性精神的缺失  扈中平教授认为,教育活动的主观性、价值性、难以重复性是教育的人文性存在的理由,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及普遍性则决定了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是需要理性精神来实现的。“理性是作为与情、意相区别的‘知’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概念、逻辑把握对象的普通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1]人类正是因为有了理性精神,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卡斯帕尔也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恰是人类尊严的全部体现。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能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规律;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能穿过迷雾重重的表

2、象看透事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一)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的匮乏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集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自然常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典范。内容上偏重挖掘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方法上多是让学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自我摸索。[2]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重人文教化,缺少科学的理性精神。  古代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在“五四”8以后被打破,自此我国的语文教育逐步走上了科学化道路,更注重语文知识教育,偏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师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只是教学生把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

3、意、中心思想;专门的语法课中,教学生去划分句子的成分结构;在写作课中也不忘穿插申请书、请假条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语文课变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于是,有人批评这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少了感性,多了理性。这是十分荒唐的。因为这不是多了理性精神,而是穿了“理性外衣”的伪理性,或者说是一种“强调理性地选择采用一切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注重功用、利益、效率、成功”[1]的理性主义。它使本该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变得死气沉沉,面目可憎!这绝不是曾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理性精神。  (二)语文课堂教学浮泛的现状  课程改革的十年是令人激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当今语文教育的

4、引导作用是积极而及时的,它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明确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学建议,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等。但任何事情就怕一哄而上或者矫枉过正。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这些年里,语文课堂教学热闹而肤浅的浮泛现象还是存在的,正如王荣生先生在《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哪里――广西观课印象及讨论》一文中描述的:“总而言之,我们的课是什么样的课呢?第一,让学生找一遍再找一遍。老师们以为学生找到那个地方、会说课文中那个词,就是理解了。第二,学生找到了

5、那个词,说几句话。不管说什么,就是好的。第三,最后总是激情号召语。希望学生们能够有课文中表达的好的思想:善良的心灵,要有勇气,等等。不管这个号召有用没用,总之,要号召。”[3]王荣生先生在文章中非常诚恳又不失犀利地剖析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流弊,那就是“8阅读教学徘徊于低层次、低水平‘扫读’状况”[3],教师为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无原则地当好好先生。这样浮泛的课堂既不可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理性精神的彰显  (一)引导学生的理性精神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

6、学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仅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知道一个个故事或者事实。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既需要感性的感染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质疑。如果说感性让我们经常在共鸣后滋生“春风化雨”的感动,那么理性则更容易让我们在思考后体会到“柳暗花明”的快感。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精神,认识到理性“是超越感性的直接性的”[1]。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孤独之旅》为例略作说明。  备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中特殊环境对于塑造人物的意义;(2)通过概括、分析、讨论,探寻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感受在磨难中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7、理解磨难的价值;(3)通过朗读,感受小说纯美的语言。在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如下两个问题:(1)芦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结合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谈谈自己对芦荡的印象;(2)芦荡这样的环境对于少年杜小康有何意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投影展示了曹文轩教授的一段话:“8正常(日常)空间下的人,由于获得了相对的松弛和较好的生存条件,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之下,在正常秩序的需要之下,人性不同程度地被遮掩了,未能得以充满暴露。因此,小说家们抱有科学家总想进行实验的心态:当人性处在一种特殊空间之时,究竟如何呢?这种心态到了后来,变得

8、十分强烈。许多小说家像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一样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特殊的空间,以观察和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