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

ID:31207329

大小:55.6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_第1页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_第2页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_第3页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通过颈动脉彩超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相关性【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超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脑梗死患者7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但未伴有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MRI或CT诊断检查确诊,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IMT明显增厚(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去枕头,充分伸展颈部,头偏向被检查的对侧约45度,从颈总动脉起始处开始至颈内动脉入

2、颅显示不清为止,自下而上分别检测两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狭窄程度,并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作相关实验室检查。1.3仪器GE-vivid7彩超仪,超宽变频线阵探头为7〜11MHz。1.4判断标准取颈动脉行长轴切面,在距颈动脉分叉1.0cm处的后壁,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测量IMT,IMT>1.0mm为内膜增厚(分叉处>1.2mm),IMT>1.2mm(分叉处>1.5mm)视为斑块。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影像学特征将斑块分为:低回声的脂质软斑块;中

3、等回声的纤维性斑块;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回声强弱不均质的溃疡性混合性斑块。狭窄程度判断:最大斑块的位置直径狭窄百分率(D-d)/DX100%,分正常、轻度狭窄0.05)(见表1)。2.2两组斑块各部位发生情况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斑块检出65例,检出率92.8%,对照组斑块检出23例,检出率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好发颈总动脉分叉处(71.8%),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虽略高于右侧,但左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2.3斑块性质脑梗死组以低回声软斑块为主(61.8%),对照

4、组以强回声硬斑块为主(见表3)。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12例,发生率17.1%,以轻度狭窄7例(58.3%)及中度狭窄3例(25.0%)为主,重度狭窄及闭塞各1例(16.7%)o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2.4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危险因素比较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斑块发生率增高,伴高血压、糖尿病者、高血脂者斑块发生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本文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的溃疡斑块及软斑块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软斑多为脂质,易出血,而溃疡斑块的表面则多粗糙,对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经较大血流冲击后,斑块易破损将脂质露出,导致血小板的黏附,最终造成了血

5、栓形成,进一步导致脑梗死。对于心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可作为预测指标,其具有较高的特异与敏感特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可对内膜中膜厚度进行清晰的检测,同时也可清晰发现斑块大小及数目,可详细将斑块分型,并能准确测量颈动脉狭窄情况,具有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便于对斑块的预防。彩超诊断技术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均较高,能准确测量IMT,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性质。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同时又可用于普查,从而使该病的检出率进一步提高,为有效防治脑梗死提供重要的

6、临床依据。参考文献:[1]刘翠玲,袁国奇.脑梗死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频彩超探查及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01):144-145.[2]陈雪婷,潘文志,付奇.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5):743-745.[3]黄铮、龚兰生、施仲伟,等1颈动脉超声结合危险因素调查筛选冠心病高危患者[J]l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16-18[1]王拥荣.应加强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257.[

7、2]CuffeRL,RothwellPM.Effectofnonoptimalimaging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easureddegreeofsymptomaticcarotidstenosisandriskofischemicstroke[J].Stroke,2006,37(7):1785.[3]潘瑞华,Riuhuap.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67-69.[4]赵新昆.彩超对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

8、学杂志,2003,19:30-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