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1885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高年级感情朗读有效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高年级感情朗读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59-02 翻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每课的目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为作者的心电
2、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就要在读这方面下功夫。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探寻了富有个性的几点,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感情朗读,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导读:叩击情感大门 每篇课文的课题,都是作者或编委们深思熟虑过后所定,有的能概括主要内容,有的能点明中心,有的是含义深远的词语……教学时,如果能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导读入手,在读题中读出创意,学生就有可能为读喜,为情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草原》时,就在课题上做了些文章。 我板书课题后,先给学生想像的空间:你了解草原吗?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生:(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4
3、(2)草原是美丽的,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有很多的牛羊、骏马…… 师:讲得真好。你们的回答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一起来颂读《敕勒歌》。并相继播放藤格尔的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里,感受蒙古人热情粗犷的形象。 师:有感情地读题(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节课的课题教学创意就在于“小题大做”。从板书课题《草原》,说说心目中的草
4、原是怎样的,为课文所写的草原情景做铺垫。接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再加上吟颂《敕勒歌》,还欣赏了激情澎湃的《天堂》,这就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情感,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中,为课堂朗读教学叩开了情感的大门。 二、品读:掀起情感浪花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朗读的实效,我们可以看出,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常在阅读中对某个词不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因此,抓好词句的品读,是掀起学生情感浪花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5、 在教学老舍的《林海》,要理解大兴安岭的“岭”4的特点时,我充分地运用换词品味训练,省词品味读,词序换位读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下面两句话:(1)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2)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我让学生自由读几遍,读着读着,学生发现初看起来意思没有多大差别的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了老舍在用词的独到之处。“不一样在哪呢?”换词品味后,话锋一转,我引出下文
6、,接着进行省词比较读:(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让学生齐读,他们很快就发现,虽然两个句子都是描写大兴安岭的形态多,但是作者在中间加上一个“点”字,就能体现出大兴安岭的岭虽然高也有限,虽然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却悬殊不大,因此给人“温柔”的感觉,从中流露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最后进行了词序换位比较读:(课件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读后
7、学生体会到:火车“疾驰”“几个钟头”沿途擦过车窗的岭多得看不过来了,何况山势在蔓延,“看不完”可见其多,“看不厌”不仅因为岭千姿百态,更与岭的线条美,令人赏心悦目有关,后面一句的表达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多少条岭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岭的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4 学生的课堂情感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辨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激起文体与学生的情感浪花,一旦成功,就会像小溪水一样再也平静不下来。 三、诵读:呼唤情感升华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含的情感凝聚的,能历经岁月
8、传诵不衰。这些课文,不需要繁碎的讲解,千言万语“读”自明。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根据取材的内容,重点展开了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