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3730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已经成为困扰社会的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完善和规范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将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政府、企业、学校以及人才市场四方面分析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当中的角色和定位,力求探析其内在联系,从而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占整个高校毕业生的56%左右,高职学生就业不仅仅涉及高校,而且提升到了教育发展、社会
2、稳定的高度层面。目前企业、人才市场上有一个“双难局面”: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跟自己专业有关满意的工作,反之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及急缺复合型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相应专业、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的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双难”局面。面对这一“双难”困境,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校以及人才市场的焦点问题,如何冲出这一困境,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既好又快的就业,是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成8 政府、企业、学校、人才市场是高职院校就业的四个重要因素,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政府负责
3、完善就业法律、制定就业法规及就业促进政策;用人单位提供实习机会或者岗位;学校负责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人才市场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其中,政府机构应起主领作用,协调立法部门、学校、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各方面,完善就业服务机构,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提高高职生就业力。 (一)政府。 1.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 政府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是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法规,加大就业扶持。为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立法机构及政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律层面规范各方面与毕业生之间的权责关系,把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
4、的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推荐或招聘方式、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合同、协议、收费事项、服务宗旨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大学生公平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2.制定相关促进就业政策。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并执行相关就业促进政策,对到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免除上学贷款、返还学费、就业奖励金等补偿措施。其次,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学生到中西部、基层、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更加系统、制度地引导,提高学生就业认知水平。最后,应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8 3.积极引导舆论。 不良
5、舆论的产生及传播,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责任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在择业时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社会的压力。只有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有效的就业认知。 (二)企业。 1.构建及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制度。 目前,大学生参加实习教学遇到许多困难,实习单位难寻、实习效果难体现、经费落实难、质量保证难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大学生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政府制定和规范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并由政府积极推动实施;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制定明确的大学生实习待遇和工作纪律规定,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
6、;高校要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和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及时更新实习设施和实习方法,完善相关制度,同时,要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建立稳定长久的实习基地。 2.狠抓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8 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打造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减少就职的盲目性,无独有偶,南京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近年来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处,抓好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毕业生,这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定向班的设立首先由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设立招生计划,招生时有企业参与
7、进来,学生解决了就业的后顾之忧。由于有好的企业、好的岗位,学校可以招到更多的学生。学生又可以安心学习专业知识,在校期间通过实习能更好地在毕业时适应工作岗位。 (三)高职院校自身。 1.优化高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不但要让学生能够学有一技之长,学好专业知识,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对接,让学生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等特点开设专业,设置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校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