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

ID:31173261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_第1页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_第2页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_第3页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_第4页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了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阅读了相关书籍。借助该理论来理解《前赤壁赋》中的情感,笔者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觉得这一理论打通了自己理解文本的任督二脉,使得在认识上更进一步。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在研究自我实现者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有一种近乎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可能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①这便是高峰体验。苏子泛游赤壁,“饮酒乐甚”、“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其中的幸福就是这所谓的高峰体验。下面,结合高峰体验

2、的相关理论,笔者透视精神宴游,触摸精神高端,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前赤壁赋》中的情感特征:  第一,情感重点依附于“水”与“月”的意象,弱化对其他物象的描写  在“高峰体验的存在认知”中,马斯洛说:“高峰体验者所见的图像就是感知的全体,背景实际上消失了,或者至少不被突出地感知到。此刻好像图像从其他万物中孤立了出来,好像世界被遗忘了,好像感知对象暂时变成了存在的主体。”②这里的感知对象不是宇宙之全,而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在《赤壁赋》中,“水”与“月”便是苏子情感寄托的主要依赖。8  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饮酒诵诗等各种物象,按理作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如,从空间角度讲,赤壁耸峙,给人

3、的压迫感很强,这应是首选,如在《后赤壁赋》中它的地位就很重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再如,从情感的触发点讲,选酒作为吟诵对象,也是传统技法。然而,在此,苏轼采用了“减法”,减去其余,着重描写了“水”与“月”。水是八月长江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月是八月中秋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是眼前之景。水状茫茫,月色浓华,营造出超凡脱俗空明澄澈之境,具有过滤百端俗虑的净化作用,引发诗人进入“羽化登仙”身心放松、极度自由的状态。  如果说在前半部分,“水”与“月”展现得更多的是物理特征,是物象,那么到了后半部分,则“水”

4、与“月”体现得更多的是情感特征,则上升至意象。“水”与“月”是古代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以水与月来喻指自然之永恒、岁月之无穷,这种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传统手法。孔子、李白、张若虚的诗文常有类似手法,表明水月精神的导向性与禅宗意味。在如此澄明之夜,苏子同样以水月为喻,“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暗示了这种文学传统手法的存在,消除自身设喻的唐突与兀然,“逝者如斯,未尝往也”,大江滔滔,亘古如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圆月缺,毫无增减,时间的轮回消除了盈虚与圆缺,生发出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喟叹。仰观宇宙,宏观思维,从变化的角度出发,“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感知的是生命的长度;俯察自

5、我,微观思维,从不变的角度思考,“物与我皆无尽也”,看到了生命的宽度与无限可能性。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的欣喜,过滤了凡俗中的渺小,寻找到了生命的宏大,进而获得了自我精神慰藉。  这种“约化”8处理的手法,经济了笔墨,凸显了重点,浓郁了意境,丰盈了情感。在其他名家的高峰体验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表现手法,如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西山之特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与“月色”,等等。  第二,作者抒发情感时,忘却自我,甚至没有自我,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马斯洛说:“我的发现表明,在自我实现的正常感知中,在普通人中间或达到的高峰体验中,感知相对而言可以是超越自我

6、、忘却自我和没有自我的……”③超越自我是高峰体验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一点,在苏子的《前》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笔者以为:超越自我在《前》文中起码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超越现实进入仙境。在第一小节,苏子从多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快乐,可谓“极尽视听之娱”,如“清风徐来”,秋高气爽;“举酒属客”,美酒知己;“颂明月之诗”,把酒吟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朦胧,视野开阔……多种感官在这澄澈之夜得到释放与体验。“水”与“月”共同营造的空明之境,让苏子万千毛孔得以舒展,凡尘俗物皆可视为敝屣,忘却以前的政治失意和精神的苦闷,套用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且受用之无边的酒香月色好了”。在这样

7、的背景下,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纵横驰骋,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精神已经冲破躯壳,灵魂已经脱离肉身。“浩浩乎”、“飘飘乎”抒写精神欢畅,“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自由飞动的境象激发了苏子升天成仙之快乐,这是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精神逍遥,完全超凡脱俗。8  第二是超越苦闷获得解脱。《前》文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尼采的自我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在第三段中,“客”是喜尽悲来,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