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221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论广告翻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论广告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旨在从文化价值、审美取向,风俗习惯等角度对中西文化进一步探索,并从直译和套译两个角度广告进行翻译。 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06-01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广告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广告翻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而且还承载着文化交流和开拓市场的使命。只有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异域人们的审美心理,既要体现商品的特色,又要尊重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
2、才能使所译的广告得到其心理的认同,从而起到既传播文化又促进销售的功能。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探讨广告翻译策略。 2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1文化价值观不同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己”来表现,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 2.2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不同5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西方广告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中国广告法规定不许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形象、言论进行广告宣传。然而,在美国一则帮助残疾人的广告却使用美国历史上唯
3、一连任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德?罗斯福为广告内容。就任总统前,他身患脊髓炎,他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坐在轮椅上从事各种政治活动。当选总统后,他实行改革的“新政”,使处于“大萧条”的美国经济慢慢复苏起来。 2.3审美心理不同 审美心理与广告的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受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方法影响,审美要求“内敛”,且有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的张扬的唯心主义,片段性的思维相比,更客观一些。西方的审美心理强调主体感情、想象、直觉产生的美感受康德美学思想中人的
4、主体能力的影响,形成全力张扬的现代主义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非理性的,具有意志、直觉、潜意识等方面把握美之本身的唯美化倾向。审美心理差异形成了中西广告文化的不同心理。中国人在文化上表现为大一统观念,例如重权威、轻事实,还有从众心理;有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且人格至上。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较为复杂,以“人本”、“认知”、“行为”为基本内容。 3广告的翻译策略5 广告语常用修辞手法,为了使表述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或使主要词语鲜明、突出,加强语言效果,引起公众注意并帮助公众记忆。创意者经常运用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表达力,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广告的
5、撰写包含着心理学家的敏锐眼光和艺术家的才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学性的文体,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要翻译成代表另一种文化的文字是非常大的挑战。 3.1直译 一般情况下,广告英语中的有些修辞格,比如比喻、重复、排比、设问、对偶等,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结构,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从而在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例如: 东芝广告语――英文:TakeToshiba,taketheworld. 中文:拥有东芝,拥有世界。 雀巢咖啡广告语
6、――英文:Thetasteisgreat. 中文:味道好极了。 3.2套译 英汉广告中有不少已形成固定的套语或固定的涵义。英语广告中有很多是套用已有的成语、谚语、短语等来获得文体宣传的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也使译语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尊重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产品的形象。例如: 食品广告:百闻不如一尝“Tastingisbelieving”译语套用英语成语:“Seeingisbelieving” 莫顿食盐广告:不下则已,一下倾盘“Whenitrains,itpours.”5套用谚语不雨则
7、已,一雨倾盘“Itneverrainsbutitpours” 轮胎广告:谁跑到最后“Helaughsbestwhorunslongest.”套用谚语谁笑得最好“Hewholaughsbestwholaughslast.” 4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模式。广告翻译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而且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文化适应与沟通的问题。否则,广告不仅难以达到影响、说服和打动广告受众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通过广告翻译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双方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8、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王陶宇,黄汉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