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438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6
《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探究 摘要:语文教师应当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既有知识与能力上的收获,也有思想与情感上的启迪。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细致地解读文本,有自己的认知与感悟,能够表达有个性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教学的体现。 关键词:高效教学;主动性;引导;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于漪的“重情、尚趣、寓美”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自学辅导“六步课堂教学法”,余映潮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等。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方法已有了新
2、的改进,但是,为什么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有人这样形容并总结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重表达,轻积累,语文课堂‘话声汹涌’;重拓展,轻品评,语文课堂‘拓荒成风’;重读‘量’,轻读‘质’,语文课堂‘读领风骚’。”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有价值? 我们应当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既有知识与能力上的收获,也有思想与情感上的启迪。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细致地解读文本,有自己的认知与感悟,能够表达有个性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教学的体现。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转变 “尊重学生个性,关
3、心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4的教学思想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主义倾向为教师所唾弃,教师要变管理者为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对学生倾注最大的热情,主动放下架子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态势。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形成尊重与信任、友善与宽容、支持与鼓励、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积极性,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语文课上得很枯燥,这
4、样的课可谓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坐在下面像个听话的书记员,教师说记就记,说看黑板就看黑板,老师成了牵着牛鼻子的“放牛郎”,学生的自主性完全丧失。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厌倦,感到无趣,以前的书记员也许也会变得不听话了。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新课改的目标呢?在我的求学经历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语文学习情况,因此,我努力让我的语文课精彩、有趣,让我的学生快乐地上语文,我追求的是:师生共同在语文的殿堂里徜徉,亲近语文、感受语文、热爱语文。 二、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学生的学
5、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教师要精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多元化的解读,当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到位时,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也就是说只有教师“高效”,才能使学生“高效”4。教学设计中除传统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之外,还应当包含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现的时间以及几分钟的反馈练习时间。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课堂上“教师少讲或不讲,做最优
6、秀的学习者,并且只是通过适当的点(点拨)、问(追问)、导(引导)为主线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连贯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积极参加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再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二次备课。新授课结束之后,可以再结合课堂实际第三次的修改教案,进行教学反思,新授课中存在问题和知识上讲解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在复习课中体现出来。 三、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与主动的学习行为 语文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反应,形成交往与交流、互动与互惠的新型“教”与“
7、学”的行为方式。交流与交往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信任感,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互动则是促进师生之间动态的交流信息的过程,促使教与学在知识的认知、已有的经验等方面的有机互补,在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沟通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对文本材料的自主探究,对疑难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学习方式。教与学之间真正做到“教”促“学”,“学”促“教”,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最终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8、 “让学生学得进去并且学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4,高效语文课堂的自然本色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提倡平淡、简单、扎实、轻松地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创新学生活动的形式,如讨论、集思广益推选代表回答问题;两人一组活动,互相点评思考后的答案;师生共同探讨,师问生答也可生问师答。 语文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