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295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摘要: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在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媒体的优点与缺点也日益凸显。为了恰到好处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应遵循合语文认知规律原则、辅助性教学的原则、适合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68-01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普及,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要将多媒体技术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得二者相得益彰,相应成辉,需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因素: 1多媒体
2、运用于语文课堂中的优点 1.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如教学《春》一文,可以借助多媒体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逐一呈现,最后再配上那一句句充满情感,如痴如醉的朗诵,从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春”的天地,朱自清散文的那种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便在同学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 1.2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它反映鲜活灵动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会受到许多限制。
3、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浓缩为三拳,设计成动画,一拳重过一拳,三拳致人死命,情节惊心动魄,充分展示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1.3快节奏、大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当今社会信息量高速发达,借助多媒体技术,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1.4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变色龙》一课,可以根据课文主人公奥楚蔑
4、洛夫的性格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话剧小品表演,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很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5运用多媒体,建构合作学习模式 借助多媒体,能构建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如教学《石壕吏》时,学生对诗中藏问于答的手法,特别感兴趣,笔者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即兴把这首诗改编成情景剧并当场表演,取得了意想不到教学效果。5 但是,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的应用效果,一味追求潮流赶时髦,也是不足取的。 2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缺点 2.1妨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5、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如果学生从头至尾只能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却得不到教师生动形象语言的感染与点拨。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被这种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而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也被大大弱化啦。 2.2脱离了对语言的品味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一味追求新奇、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就会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语言文字的品味,从而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网上关于课文的视频朗读、音频朗读文件很多,很多老师便不加选择的加以应用,舍弃了教师的有感情的范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对具体语言环境的品味与感悟。 2.3抑制了师生的主观能动
6、性 有些教师过度依赖课件,一堂语文课从导入新课、提问分析、甚至板书、作业设置等环节全部放进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到,但这种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式。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师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学生便没有机会与文本产生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就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发现。5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原则 3.1符合语文认知规律原则 目前,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已深入到现代语文教学中,辅助并促进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手
7、段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然可以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现象,这完全违背语文教学规律。那种认为没有多媒体教学就不是一堂好课的做法,实在是将人文的教学活动交付于机器,是一种教学的退步。 3.2辅助性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电教只能帮助而不能替代教与学,不能替代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以为有了电教手段就可以取代教师的讲解,取代师生间认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