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3164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6
《初中生物教学要双翼齐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生物教学要双翼齐飞 一、一道实验试题的解答 在一次八年级期中检测试题中,笔者编制了这样一道试题: 下图是观察洋葱根尖玻片标本时看到的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如用5×的目镜、10×的物镜进行观察,则观察到的细胞放大倍数。 (2)某同学要将左下方看到一个完整结构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载玻片向移动。 (3)图中这些细胞(“能”或“不能”)继续分裂,因为 。 (4)…… 在试题答题情况取样分析中发现,学生对(1)(2)两问回答正确率较高,原因是教师反复讲,学生已形成记忆。但对第(3)问,答对的学生寥寥无几,原因在于“细胞连续分裂”。如果我们在教
2、学中,让学生观察过玻片标本,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细胞是死是活,那么这类学科实验的基础问题还会成为难题吗?事实上,在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学生反映最困难得就是实验题。那么,实验课教学不正是学生需要的吗? 二、成因分析4 这一个个疑问,也许会激起人们更大的疑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了些什么?笔者称之为在推“独轮车”――教师读教材、讲教材;学生记概念、背原理、做试题,甚至是背试题记答案。这种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发展,重教师传授轻学生探究,重教材要求无课程意识的知识教学,让发展学生技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科知识生活化的实验教学退在一旁。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不爱学。造成生
3、物课堂教学推“独轮车”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有专业水平,能够按照课程要求实施实验教学,但是由于班额大、生数多,实验室实验器材数量不够。再加上很多课一旦充实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教学耗时长,学生秩序还难以维持,被认为费力费神还耽误进度,所以很多教师便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又让实验课成为“独轮车”上的一件载物。 三、改独轮为双翼齐飞的策略思考 面对着制约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种种桎梏,要让实验教学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加强专业研修,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对于一般性的观察实验,可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如可选择身边易取的动植物作
4、为实验观察材料,既能减少教师在准备工作上的压力,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学习主动性。另外,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分工合作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对于验证实验,可以通过4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如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会使用它、懂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对于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教学,更要寻求方法。有人提出,教材中有些板块有“边做边学”内容,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在目前
5、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实施。因此,一般学校对教材中“边做边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分离开来的。那么,可不可在课堂进行呢?下面是对高中教材中“细胞呼吸”一节课的范例: (课堂教学进行了8分钟,师生探讨分析了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等,引入探究实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实验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思路。小组讨论后交流(小组代表陈述,接受师生质询,进行答辩),教师点评,进一步启发思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路。教师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实验装置图,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图、绘图。小组展示图,介绍设计思考,同学互评,教师启发思考,学生逐步形成装置图的整体设计,师
6、生展示装置模式图。学生小组交流方法步骤,师生讨论分析,形成对照实验操作步骤,多媒体出示,小组分工操作,用准备好的器材用具完成实验装置连接操作,放置待观察……4 这一节课,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将教学内容和探究实验同堂进行,对探究实验不是简单地介绍方法、动手模拟,而是让学生思考探寻实验思路、方法、步骤,当学生对实验装置图和实验过程了然于心,动手操作便水到渠成了。从时间上看,将探究实验与知识教学同堂进行,过程紧凑,时间利用率高;从内容上看,抓住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形式上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现了学的主体性。 生物学科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掌握知识固然重要,
7、但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更重要。“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根据和手段”。生物学科教育要树立现代教育观,要更关心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摒弃只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探究、重文字记忆轻实验操作的推“独轮车”做法,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能够在知识与方法,态度与精神上同步发展,这才符合新课程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