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ID:31012914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_第1页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_第2页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_第3页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_第4页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传承数千年,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张力也越来越强。时代呼唤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人本主义。本文从民本、仁爱、富民和贤良政治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以彰显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关键词】儒家;以人为本;民本;仁爱;富民;贤人政治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14-02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一切物的根本标识,在人之为人之根本的前提下,我们所谓的人本精神,也就是指以人的先验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尺度的范畴标准,这种标准重视人性在世界之发展过

2、程中的作用。古希腊普罗泰格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西方早期以人作为标准去衡量整个世界的。到了十四世纪中叶,先进的知识分子用其作为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等,处处闪耀着重视人、尊重人、实现人的思想的光辉。  一、“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6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政治观念。其基本点是如何处理君主及其国家同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的力量直接关系到皇

3、权统治的更迭,民心的支持与否决定着未来的命运,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念,已成为共识。孔子首先提出了当政者要“爱人”的口号。他说:“为政在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强调“人”乃万物之根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一切依靠“人”的本心,只有具备了爱人之“仁”,才有可能做到不劳民伤财,也才会恪守勤俭节约的原则,廉洁奉公,仁政爱民。才能开源节流,而达到富民的目的。所以,孔子主张减少赋税,减轻人民负担,他说:“度于礼,施取其厚,事取其中,敛从其薄。”这是大一统情况下维护皇权政治的行之有效的消费架构,当前消费的减少是为了增加未来的储备,节约和克制对物的需求是

4、为了恒久的发展,在“取”“予”之间,孔子阐释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仍可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规则的法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表现,同时调整社会利益和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以确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法律实施中,必须尊重人的需要,关注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发展。  二、“仁爱”思想  仁爱之意,虽然孔子的解释多种多样,历代学者也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含义,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孔子的答复是“爱人”。韩愈说:“博爱之谓仁。”仁的修养,就是涵养爱他

5、、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即孔子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  仁是儒家主要的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的概括,又是社会道德的发展。如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说:“仁之时,事亲是也。”仁就是家庭道德的表述。如果提纲挈领的角度阐释仁,“君仁臣忠”,“当仁不让于师”,仁就是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规定。如以“我”与“非我”的关系来阐释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社会道德的发展。在古代,仁既被视为必备的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的修养,也被看成是不可或缺的社会

6、道德修养。  很显然,儒家道德教化的主张来自“仁”这一核心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而具备四种善的本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礼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人性本善论出发,他认为只要后天通过持续的有效的道德教化,把人的这种善良的本性发挥,有意识扬弃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利于善的事物,则就可以使人不犯罪、不违法,更加有利于皇权的稳固和法律法规的施行。荀子与孟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本性为恶,“饥而饮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与生俱来具有这种本质的恶,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7、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要想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义规范的要求,就必须进行系统教化,改恶为善,即“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因此,不管是从人性本善还是从人性本恶的角度,都完全可以通过不间断无休止的社会道德教育功能来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罚”,后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者后期发展为“德主刑辅”,“德”成为判断领导者的重要标准,有“德”6的领导者成为维护皇权社会的法制原则。德主刑辅理论在肯定“德”的主要作用的同时,并不否定刑罚的辅助作用。它认定严刑酷法,只能使人畏惧而不敢犯罪,但不会禁之于未然。而道德的教化作用,却可使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