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ID:30987607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_第1页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_第2页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_第3页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_第4页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摘要]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关键词]网络新词;认知隐喻;词语发展  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2、,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新词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出现在书面语及口语中的表义明确、利于交际的词汇,而网络新词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生活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系统。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人类的思维为对象,重点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概念系统。隐喻概念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后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方式,7它是人类重要的和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Lakoff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到

3、,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如此。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认为隐喻是新词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一、网络新词  1、网络新词的概念  新词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出现在书面语及口语中的表义明确、利于交际的词汇。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网络

4、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网络每天都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资讯信息,作为网络传播工具的网络语言也不断地千变万化,时常以新的面孔出现我们面前。人们思维快速飞跃,在已有的词汇并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一些新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应运而生。  2、网络新词的产生及构成  为了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为了更好的认知掌握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以利用新词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我们有必要了解网络新词的产生机制。7  英语网络新词的产生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赋予已有词汇新的意义,这些词汇大多是人们多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如VISIT(访问网页),bounce(退回

5、无法投递的电子邮件);(2)给已有词汇加上与网络有关的前后缀,如E-LIFE(电子生活);(3)组合已有词汇,如NETWORD(网虫);(4)缩略与简化,如U(YOU),yr(year)。  英语网络新词的构成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字母缩写词,如ASAP(assoonaspossible);(2)缩短词,如info(information),pls(please),CU(seeyou);(3)复合词,如e-trade(电子贸易),firewall(防火墙)。  二、认知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地提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

6、式,是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存在于语言和人类的思想、行为中。隐喻是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这才使得语言具有隐喻性。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就是将始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  传统的隐喻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是人们将某一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隐喻涉及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语义场的互动。隐喻的实质为跨域映射的认知活动,即将源域(source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7domain

7、),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新认识。隐喻的依托是概念图式。概念图式源自人们的身体经验,它作为识别模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反复作用于大量的经验、感知,促使结构相似的物体和事件的概念形成。隐喻将某一认知域(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熟悉的东西,即源域)来投射到另一认知域(抽象的概念及事物,即目标域),这种认知特点让人们更容易、更经济地理解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提倡经验主义意义观,认为意义来自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的经验。思维是想象的,对于不直接根植于经验的概念抽象的并不是来源于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