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D:30987213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第1页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第2页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第3页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第4页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摘要:近年来,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的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双语文化能力及对原文的理解能力等。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能动  一、引言  传统的译论往往忽略对译者主体性的考察,而倾向于探讨译文语言层面的问题,致力于使译者在文章中的影响尽可能最小化,“忠实”地传达原著所有的信息。因此,翻译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常常被人们忽

2、略,译者的主体因素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就把翻译研究置于纯粹的定量分析中,译者的主体因素常常被认为“不可靠”而被排斥在研究之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人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翻译的全新视角。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主体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译者主体性的探讨。查明建等(2003:2)对译者的主体性给出了明确的定义:“7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3、翻译理论研究者经常用“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词概括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  笔者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制约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因素,并简单讨论了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限度问题。  二、关于“译者主体性”的讨论  对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度问题,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传统译论中的观点,认为主体性是一种负面的“主观介入”而欲使之“最小化”,如奈达(Nida)在他的《翻译科学探索》中论述的:“Intellectualhonestyrequiresthetranslatortobeasfreeaspossiblefrompersonalintrusion...(the)t

4、ranslator...mustexerteveryefforttoreducetoaminimumanyintrusionofhimselfwhichisnotinharmonywiththeintentoftheoriginalauthorandmessage.”该观点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介入与译作的“忠实性”之间为对立关系。另一种观点则以比较文学研究倡导的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为代表,该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中西比较文学手册》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叛逆’表现在形式上

5、就是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前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是负面的,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而后者的定义则体现了一种宽容、肯定,甚至鼓励的态度。  三、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7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翻译活动全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诠释和文字翻译方面,还体现在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及翻译策略的选用等方面。  翻译过程是两种文化的“协调”过程,而译者是它们的中介。译者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1.译者的时代背景  译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譬如在20世纪初,我国译者在翻译外语小说时,每章多以“却说”、“话说”

6、开头,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当时的读者在阅读本土小说时,习惯于此种文化图示,译者这般翻译自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文化习惯,以免译文因引进了读者不熟悉的文化因素而被抵触。在当时那种社会文化不开放的时代,译者尤其重视这种处理方法。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译者翻译的外文作品中逐渐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例如朱生豪、张谷若、傅东华等翻译家,他们注重译文的“神韵”,反对因为太过忠实于原文的逐字逐句而翻译出佶屈聱牙的作品,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如在朱生豪翻译的莎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汉语中的四字格;在傅东华翻译的《飘》中,将原作中的很多人名地名“中国化”,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口味。这些

7、译法都体现了译作的时代性特点,译者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译作就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烙印。  2.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7  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译者在理解原文及创造译文的过程中,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文化相互作用,在理解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而在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协调便体现了其双语文化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若译者的本族语能力较强,则在把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倾向于选择“归化”策略;反之在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