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7753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1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养育的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均取得傲人的成就。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也是世界上鲜见的。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始终坚持“人必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的宗旨,以“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生态度,在十几个领域作出贡献。梁氏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随着历史的演变,家庭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面对世界种种诱惑,家庭教育书刊琳琅满
2、目,家庭教育无从下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学习借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爱国主义、趣味教育、寒士家风等教育内容,言传身教、中西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梁启超,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育有九个儿女,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无不取得傲人的成就。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个子女始终坚持“人必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的宗旨,以“莫问收获,只问耕耘”6的人生态度,在十几个领域作出贡献。梁思成、梁思礼
3、等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学习借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爱国主义、趣味教育、寒士家风等教育内容,言传身教、中西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注重对个性的培养。梁启超教育儿女时,很注重他们的个性和主观意愿。他说:“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进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1]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儿女们的专业兴趣选择,无论是建筑还是考古,梁启超都表
4、示赞同。从梁氏兄妹很小时,其父亲就常常提出问题而不下结论,只在疑难处给予点拨,从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子女,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九个子女采用启发式教育。 2.强调教育中的趣味性。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主要方法。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没了趣味,生活就没有意义。他认为教育在于唤起趣味,不可摧毁趣味,趣味应该有始有终,只有“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2],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趣味。只有兴趣盎然,才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生活才有意义。所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奉行趣
5、味教育的方法,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按照他们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成才。他建议他的子女在专门学科之外,还应选择一两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在求学上,梁启超主张“猛火熬”和“慢火炖”6交互进行,反对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方法。因为只有慢火炖才能很好地消化所熬的。在《论幼学》中,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先授六经、四书,后授八股试帖”的幼儿教育方式,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原则,因为西方的教育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按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4.言传身教,注重教育中的
6、沟通。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教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言传身教是梁启超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饭桌上,梁启超喜欢和儿女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谈笑,谈论民族英雄和救国者的故事;儿女在外留学,他不忘通过信件指导他们的学业、学校、兴趣爱好、治学处事。从政时,梁启超时时图国富民强,一生以国为己任;生活中,他爱好广泛、学有所长、强勉刻苦、自强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诫子女,要爱国,独立,乐观,好学,简朴。梁启超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缔造了和谐的大家庭。梁氏子女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
7、身教、家人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个性,因材施教。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常以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呈现。实践教育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方法。梁启超说:“6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
8、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3]他常让思成,思永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