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5844
大小:11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31
《“同课异构”的范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同课异构”的范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平台,以“U-G-S”教师教育模式为引领,探索并实施了以“同课异构”为主要方式的“有效教学”现场会,对提高教师培训成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和影响,形成一条教师教育事业建设的特色之路,推动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
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
3、践探索,使“同课异构”11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1.1“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1]。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
4、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3]。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
5、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11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1.2“同课异构”的实践承载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即“U-S”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建基础教育服务区,为当地农村和山
6、村培养并输送近600名教师,强化并提高了白山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这一举措被广誉为“尽显华章异彩的长白山之路”。通过对“长白山之路”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工作,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在“实验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承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召开和“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2)“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在总结以往成功
7、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以“实验区”为载体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形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U-G-S”11教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协同发展理念下以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互补为工作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工作核心,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和形成组织结构,为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模式规范和引导,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暨“同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