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5711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31
《“走近”与“走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近”与“走进” 作文题 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个填充,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1)走近 (2)走进 不管是“走近”还是“走进”,或者说从“走近”到“走进”,与生活中某一最具价值的部分亲密接触,都是对某种对象的逐渐接触、感受、认知、理解乃至融合、接受。这其实应该是生命历程中的必修课,也是语文修养的必经之途;这意味着自觉自主地去拥有自己的有意思的生活领域(从物质的到精神的),进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 文题的选取:文题设为二选一,为的是避免走题,而
2、依靠实力说话;二是让你不由自主地将两个题结合起来考察,更好地突出一种“走”的姿态和“走”的过程。 文题的填充:所填充的词语,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从物、地、人、书到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等,越是对你来说最触动最刻骨铭心最挥之不去,就越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8 文体的选择:适合写记叙文。记叙文是写作的根基,所以特别提倡先写好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没有足够把握,勉强写来,徒然跟自己过不去。“迎难而上”精神可嘉,但在语文学习领域里是不宜提
3、倡的。 人称的确定:最适合使用第一人称来写,可以充分表现自己与所走近(进)的对象的某些瓜葛与联系,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真实感受。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比如编写故事,表现某个人“走近(进)”某个对象的具体经历,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 【习作一】 走进江南 文/谢孟欣 从那高高的山上向南眺望,缠绵的雨帘中,你可曾见过那妆容雅致、娉婷而过的美丽姑娘? 她的小家碧玉,她的婉约窈窕,手中一把精致竹伞,细细描摹江南的模样。那儿是温柔的水乡,一年四季水慢慢地流,温柔的水草静静地伏在水底,似沉睡的精灵;那儿是朦胧的
4、画卷,白墙黑瓦的屋,青石砖板的桥,总是要蒙上一层细密的雨,就像姑娘戴着的面纱;那儿是悠久的歌谣,古朴的木船在水中晃悠悠地踱步,坑洼的岸边上密密地铺满一层青苔。江南,那样端庄,又那样灵秀。 我曾步入江南小镇,不过一座小镇,却处处流水,水上跨着石桥,样式简单而小巧。走在上面不由自主地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玲珑,生怕它受到一丝伤害。岸边青苔不语,它们究竟在这里陪着这桥看了多少代的物是人非呢?我不知道,也许连它们自己也记不得了吧。8 独属江南的情韵,莫过于那清新的纸伞了。撑开一把纸伞,一根根竹篾,那样细,那样小巧
5、而轻盈,在头顶撑起一抹晴天;伞面上的花纹,清秀绰约,和江南的女儿们一个模样。交织的斜雨中,青石的小桥上立着位碧玉般的姑娘,穿着衣裙,撑着伞――江南的纸伞,该是怎样一幅景啊!北地那白山黑水间的姑娘们,谁做得出这般清雅,谁又拿得起那轻盈的纸伞?只有江南如烟细雨才配得上这伞呀!你若拿到北地的雨中去试试,不把那伞打出十几个窟窿才怪呢! 江南的水,江南的雨,江南的桥,江南的伞,都是江南多情的衣装。水边,雨中,桥上,伞下,都是江南柔情婉约的女儿们。她们笑着握住被磨得光溜的长篙;她们笑着采下树上新鲜的桑叶;她们笑着撒下磨得细细的
6、饲料;她们笑着用娴熟的技法舀出新鲜的稻米。“苏湖熟,天下足。”是江南柔情似水的怀抱一点点化开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灿烂!拉得绵长柔软的江南情调,柔柔地绕在每一家的檐头瓦上。那是华夏古老而优雅的灵魂,在江南的历史中沉淀、发酵,酿出那独特的醇厚、悠长的韵味。 只有走进江南才有这样的韵味哟! 那撑着伞的美丽姑娘,除了江南,你还能在哪里寻到呢? 江南的水悠悠地走,披着飘在水面的落花,抱着映在水中的小桥倒影,载着江南匆匆的脚步,向前走,走,走……于是我跟着这流水,追着江南的脚步,走进江南埋藏的回忆,向前走,走,走……江南的脚
7、步,何处是停呢? 像这水一样的呀!怎么会停呢? 是的,走进江南,却再也走不尽江南。 老师点评:8 烟雨、石桥、油纸伞、小家碧玉,众多极具江南风韵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卷,仿佛从方文山的《青花瓷》中走来,从戴望舒的《雨巷》中走来。细腻的笔触,将人与景晕染融合在一起,绝美的古典气息瞬间将你我环绕包裹,选择“走进”是再适合不过。而最后一句由“走进”到“走不尽”,真是神来之笔! 【习作二】 走近张爱玲 文/曾文海 她说,她是一朵不开的花,尚未学会开放,就已凋零。可在我看来,她是开得最艳的那朵花,不需要
8、世人的赞扬或认可,她只恣意地做她自己。她无需宣扬,便可誉满天下。 她说,她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她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与美好。她出生在民国年间的大上海,然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未给她带来幸福,她有一个守旧顽固的父亲和一个崇尚新思潮的母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撞开了她的父母,也撞击着她幼小的心灵。可她童年不幸至此,竟还能乐观如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