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263614
大小:87.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8
《联行往来业务的核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章 联行往来业务的核算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联行往来的基本做法和核算手续主要内容: 第一节 联行往来业务概述 第二节 全国联行往来手工操作系统 第三节 全国联行电子汇兑往来业务 第四节 中央银行电子联行往来 第五节 联行往来差错的处理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明确联行往来核算的意义,了解它在实现资金结算和其他款项划拨中的作用,分清联行往来与代理行往来的区别,掌握联行往来的基本做法和核算手续。第一节 联行往来业务概述·联行往来业务的基本概念·联行往来的特点·联行往来的层次·联行往来核算的基本形式·联行往来的风险防范
2、措施一、联行往来业务的基本概念同一银行系统内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账务往来统称为联行往来。电子联行往来联行往来的特点:1.划分为往账和来账两个系统发报行:往账行收报行:来账行往账系统来账系统2.定时结清汇差{实时结清汇差} ·同一银行系统异地各行处之间彼此互称联行。 ·联行之间因发生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或内部资金调拨而引起的资金账务往来称为联行往来。 ·与联行对比,不同系统的各银行之间则互称代理行或同业,人们习惯上把国内不同系统的金融机构称为同业。二、联行往来的特点(一)既执行会计基本制度,又执行联行往来制度(二)与国内、国际支付结算
3、及内部资金调拨结合进行(三)有一套完善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工具(四)有独特的联行往来处理基本原理,联行往来的实质是一种代理收付业务三、联行往来的层次 本系统联行往来 非电子联行 金融机构往来 境内联行 人民银行电子联行 往来联行 电子联行 系统内电子联行往来 港澳及国外联行四、联行往来核算的基本形式 主要采取集中制和分散制两种核算形式。 境内联行往来主要采取集中制核算形式,其特点是联行各行处不以对方的
4、名义开立账户,由总行集中开户,集中记账,集中对账销账,对联行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账务由总行(或分行)监督管理。港澳及国外联行往来主要采取分散制核算形式,其特点是各关系行之间,互以对方行的名义开立账户进行往来,直接寄送对账单对账销账。 集中制适用于规模较大、网点较多的银行机构使用;而规模较少的商业银行以及信用社则采用分散制较合适些。五、联行往来的风险防范措施 联行往来资金数额巨大,风险也大。主要风险点包括:单人操作,印、押(压)、证、机管理漏洞,账务核对不及时,盗用、挪用联行资金,大额资金汇划未办报批手续,错账.乱账。 防止风险
5、发生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联行业务管理档案;(2)业务应由经办员、复核员、编押员三个岗位相互制约完成,不得混岗操作;(3)印、押(压)、证、机必须分管,并严格控制知押面;(4)业务清单等联行档案及数据备份应妥善保管;(5)定期、不定期对账,保证内外账一致;(6)准确使用会计科目;(7)严防客户账、联行往来账余额透支。第二节 全国联行往来手工操作系统一、基本做法1.直接往来,分别核算 联行往来是在两个银行之间进行的,当联行往来业务发生时,直接由发生资金划拨的行处(发报行)填发联行往来借(贷)记报单,寄接受联行报单的行处(收报行),
6、同时发报行和收报行及时通知总行对账中心。这样,通过联行报单把发报行、收报行和监督行三方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他们都能根据同—内容的报单进行核算和监督。 在具体处理联行账务时,又统一将其划分为往账和来账两个系统。发报行处理联行往账,记载发出报单的内容,收报行处理联行来账,记载收到报单的内容。按往账、来账划分联行账务,对于每笔资金划拨,双方银行都要依据相同的金额、相反的方向分别在往账、来账中进行记载,因而就构成了联行账务的对应关系。但具体对某一行处来说,由于每天的联行业务是川流不息的,因此它就既是发报行,又是收报行,既要处理往
7、账业务,又要处理来账业务,这就要求往账和来账必须严格划分清楚,并分别进行核算。2.往来报告,分行录磁 联行往来账务的分散进行,决定了必须设立一个联行往来的监督部门,以监督发报行的往账与收报行的来账,因此,各发报行和收报行应于营业终了,根据当天的全国联行往账和来账业务分别填制联行往账报告表和联行来账报告表,并附报告卡报告自己的管辖分行(有的行处由联行业务经办行直接把报告表寄总行);管辖分行收到所辖行处的报告表及报告卡后,应及时通过计算机录磁并传送总行对账中心。3.集中对账,分年查清 总行对账中心收到各管辖分行传输的全国联行往账.来账
8、数据信息,按月设户,将往账与来账报告卡进行逐笔配对核销,并通知各管辖分行该月度联行未达查清。联行往来账务以年度为界,分年度查清未达和结平往、来账务。新年度开始后.各行应将上年联行账务与本年联行账务分开并分别处理。当上年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