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108260
大小:99.5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7
《[中学教育]实施有效教学策略_构建和谐物理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和谐物理课堂2010国培计划集中研修心得体会 重庆市涪陵十六中张生云【摘要】:新课标实行几年来,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低效、无效、甚至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结果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关键词】:物理、有效教学、构建、和谐【正文】初中物理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
2、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三维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满意,学生们说:“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枯燥乏味,我们一点也不感兴趣。”面对学生们的抱怨,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苦水:“每天我精力充沛地上学校,回家时却累得半死。我曾经在课堂上试着对全部的学生一视同仁,可是我很快发现我的意识并不能控制自己的态度。我就受不了那些调皮捣蛋的、目中无人的学生。我想他们也需要引导,可是我感到我对他们无能为力。”古时有人称教育活动为“春风化雨”,曾几何时却演变成如此“兵戈相见”。学生们和老师们的话,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同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那么,我们究竟
3、如何去实施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实现和谐的课堂有以下几点策略,供参考: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其内涵及标准,广泛认可的观点为“三高”教学,即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效果的高效率教学;让学生有较多得益的高效益教学;能在师生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互动、兴趣激发、合作学习、主题构建等教学策略,使原来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
4、向“生成”。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策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起来有关。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到新鲜。教学中利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深化其学习动机,把这种滞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成真正的求知兴趣,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基础,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犹如磁石吸铁,紧扣学生的心弦。如:《浮力》的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
5、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浮在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待解决这些问
6、题,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三、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化策略物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的物理教育往往是一种“传承教育”、“师道尊严”,使得师生之间难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新课程强调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同时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用这种平等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让课堂飘溢轻松、和谐和愉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我们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要用教学的智慧
7、、科学的评价去捕捉、点击学生能够兴奋、愿意兴奋的关键点,来激发引导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争辩、探索。在动态的课堂学习、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对同伴、同组或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在第一时间内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在学习了固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以后,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压力是否就是重力?有何联系?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已把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此时,教师要让学生画出生活中各种情形的压力,让学生与自己对问互答,通过引导,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