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波研究简史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

ID:30079289

大小:90.0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6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_第1页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_第2页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_第3页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_第4页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电波研究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要回顾了我国电波传播研究从1936年到2007年,约70年的发展概况。全文分为我国学者早期的一些出色研究贡献、电离层结构探测、对流层结构探测、电离层传播特性研究、对流层传播特性研究、长波和超长波传播研究、地面地下和水面水下传播特性研究、特殊媒质中的传播研究、计算电磁学在电波传播中的应用等部分。1引言我国最早的电波传播试验是1936年,梁百先教授等在上海进行的,观测日食对电离层的影响。1937年,桂质庭教授开始在武汉大学开展电离层常规观测。1944年,重庆站开始了日常的电离层垂直探测。从1936年算起,至今正好70年。电波传播研究在我国大规模地开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严

2、格地说,是在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之后。这一年,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电波传播研究列入了国家的科研规划,在吕保维先生领导下,正式成立了电波传播研究室。武汉大学,西北电信工程学院,成都电信工程学院等高等学府,正式地培养电磁波和电波传播专业人才,成立了相应的电波传播研究机构,从此电波传播研究才在我国大规模地开展。在这70年的历史长河中,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的成立,1965年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建立,1986年《电波科学学报》的正式发行,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电波传播事业的发展。电波传播研究的发展,和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不可分。大致可以划分为,

3、20-30年代以远距离通信为目标的,研究短波电离层传播时代;40-50年代超短波、微波技术兴起,电波传播进入了对流层传播研究期,研究各种类型的散射传播现象,以达到微波超视距传播的目的;50年代后期,人造卫星上天,卫星通信出现,电波传播研究围绕地空电路传播,开展了用卫星信标研究整个大气层的时代;70-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型机的出现,带动了计算电磁学的发展,从而给电波传播提供了一种极其有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传统的电波传播研究只有试验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由于媒质特性和边界条件的多变性,电波传播难以进行模拟试验,试验都要在现场进行。所以电波传播试验规模大,花钱多,开展

4、非常费力。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从马科斯韦方程出发的经典理论研究分析也非常困难,所能解决的问题极其有限。所以通过试验,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经验性模式,成为电波传播研究的主要途径。用计算技术计算、模拟已经成为电波传播研究的第三途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复杂问题。可以模拟电波传播问题,不必进行现场测试;通过信号的接收,可以反演传播媒质和目标的特性;通过信号处理,可以从接收信号中提取更多的信息。总之,计算电磁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电波传播研究的面貌。我国的电波传播研究,也是沿著这条轨道发展下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70年中,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参加人员日益增多,几乎覆盖了国际上

5、已经开展的所有领域。多数项目是跟踪国外,和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也有少数项目是和国外同步开展,独立地做出了成果的。个别项目,甚至领先于国外。电波传播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有专门研究电波传播的机构和人员,还有许多无线电系统设计和应用部门的,从系统需要出发而研究电波传播的人士。电波传播研究与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密切相关,吸引了整个信息电子界的关注和参与。70年来,电波传播研究成果众多,是一棵参天大树。由于本人水平和接触面的限制,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和反映。挂一漏万,遗漏之处,敬请谅解。2前辈们的一些优秀成果70年来,老一辈的电磁波传播研究者,在条件远不如今天的艰苦情况下,凭藉对祖国忠诚,对科

6、学热爱的赤子之心,在电波传播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非常出色的成果。下面选出几项,以飨读者。2.1赤道异常现象的发现。早在40年代,武汉大学梁百先教授就发现了磁赤道两侧电子浓度异常的现象。他写成论文,投寄给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于1947年发表。而国际上都把发现这个异常的桂冠加给英国的Appleton。从而称为Appleton异常。Appleton的论文1946年也发表在这份杂志上,比梁先生早一年。而两位先生文章中的曲线,却都是1944年各自的观测资料。Appleton的是3月份,而梁先生的曲线则是9月。两者相差不过6个月。由于种种原因,梁先生的论文晚发表了一年。而观测和分

7、析都是各自独立分别进行的。公平地说,应该是Appleton先生和梁先生共同发现了这一赤道两侧的驼峰异常现象。2.2近地天线和埋地天线的理论分析。50年代,通信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多次使用坑道中天线进行通信,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陈敬熊、李桂生两位先生分析了这些实验资料,对埋地天线和近地面天线,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且进行了实测验证。阐明了天线辐射特性以及传播机理。文章发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内部刊物《电子学研究》1957年第二期上。直到1963年3月,I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