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

ID:2999890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5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_第1页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_第2页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_第3页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_第4页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聊斋志异》与因果观  摘要:因果观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深谙佛法及民间传统因果观念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了大量因果报应的故事,以达到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因果观念:如“善恶皆有报”“对世间万物皆应有善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等。因果观有社会积极意义,应该肯定《聊斋志异》因果报应内容的社会教化和警示作用。  关键词:因果;善恶有报;警示;肯定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因果观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西汉刘向《说苑》提到:“夫有德者,必有阳报。”道家著作《太上感应篇》里说:“祸福无门

2、,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观更是整个佛教理论的支撑。佛法里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业即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劝善惩恶。深谙佛法及民间传统宗教观念的蒲松龄,在创作中有意并娴熟地运用了因果报应这把利剑,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最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蒲松龄写因果报应有以下内容及特点:  其一、善恶有报,丝毫不爽:  小�f中好多篇章引导人们行善,要人明白应该善

3、待父母、善待兄弟、善待朋友、善待世上一切人,并且要善待动物、禽类乃至植物。这与佛教主张的“万物皆有灵”是相通的。在小说里,因为种了善因,这些善行皆得到了善报。如《陈锡九》篇,至孝的陈锡九获得了家庭的圆满,改变了贫穷的境遇;《张诚》篇,张讷、张诚兄友弟恭,最后,失散多年的一家人意外团聚;《西湖主》篇,陈弼教在洞庭湖上放生了一条猪婆龙和一条小鱼,因此而娶到了龙宫公主并获得富足与长生。而种了恶因的,便得恶报:《梅女》篇,那位典史为小偷五百钱的贿赂,就判梅女与小偷有私,而最后自己落了个妻子跟仆人私通;续娶的夫人,本来恩爱,一月后即去世,却到阴间为娼

4、去了;最后自己也被梅女刺中脑袋,一命呜呼。报应可谓惨烈!《武孝廉》篇,一位姓石的武举人进京路上病得危重,多亏一位服饰华美、风韵犹存的狐夫人耐心施救,口吐仙丹,使他转危为安,并拿出银两让他去谋求官职。武孝廉感激涕零,发誓谋到官职定会回来带她一块回家过日子。谁知等他谋得个本省守备的官职,地位尊贵了,却又嫌狐夫人年龄大,另外偷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妇,并下狠心要杀死救他的恩人,于是,狐夫人痛斥其忘恩负义的行径,从其口中索回仙丹,于是武孝廉旧病复发,一命归天,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报应同样令人闻之心惊。  其二、因果报应的时间不一、途径不一:  《江城》

5、篇,胭脂虎江城百般折磨其丈夫高蕃,是因高蕃前世是一书生,在寺庙里踩死了一只长生鼠,而这只长生鼠今世就托生成了江城来报复他。这是前世因,今世报;《果报》篇,安丘某生图财背德,先辜负了伯父,又辜负了叔父,而忽然得病发狂,用利刃割身上肉,片片下落,并以刀刨腹,肠子都流出来。这是今世因,今世报。相同者还有《潞令》《李司鉴》等。《戏缢》篇,那位轻薄书生为了在一骑驴而来的女子面前出出风头,博其一笑,在一高粱秸上假意上吊,竟真的呜呼哀哉。这是立报――立刻就报。  还有各种各样的果报:《窦女》篇,窦女与新生儿在忘恩负义的南三复门前冻死后,幻影幻形,几次出没

6、于南三复身边,终于搞得他入狱受极刑。这是鬼报。同样写鬼报的还有《梅女》《聂小倩》《叶生》《连琐》篇等。  《菱角》篇,胡大成孝顺又守信,观音现身,帮他娶来媳妇并一家团聚。这是神报。同样写神报的还有《种梨》《骂鸭》等。  《小翠》篇,王太常无意中保护一只狐狸逃过雷霆之劫,若干年后,狐狸就把女儿小翠送来给他的傻儿子做媳妇,为他治好儿子的傻病,还帮他排难解纷。这是物报。同样写物报的还有《西湖主》《花姑子》《胡四姐》等篇。  不管哪种报应形式,总之是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这与佛教《涅盘经》所说“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深相

7、契合。  其三、报应有承负:  《钱卜巫》篇,夏东陵生前挥霍浪费,当辈子变穷,并累及儿子夏商,夏商尽管勤俭本分,但五十八岁前行的都是父亲留下的霉运,五十八岁后才转好运。本篇所揭示的道理是“前人福,后人享;前人祸,后人当”,正应了那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旨在警醒人们,不只“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作恶行善,皆关乎后代祸福。所以中国民间常常教育孩子不要挥霍浪费,让后代一定要懂得“惜福”。  其四、报应有原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为善必须发自真心,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行善,那不是真善,不值得奖赏

8、,而无意中做了坏事,也不应得到惩罚。这与佛法所讲的“发心”相似,强调了动机纯正的重要性。在蒲松龄先生心目中,这是极为重要的原则,所以他把《考城隍》篇放在整部小说之首。那位宋公因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