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799613
大小:77.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3
《人教版高三语文哲学随笔两篇知识精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哲学随笔两篇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哲学随笔两篇二.教学重、难点《人生的境界》(一)导读: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作者认为,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2.学习哲学文章要具有“质疑思辨”的精神,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甚取之也”。这里还有三句话送给大家:A.博学之,
2、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B.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C.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找出本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并借以分析文中作者所谓人生的四重境界:2.“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何谓“既入世而又出世”?4.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意图的是(五选二)()A.天地境界又可称为哲学境界,其原因在于哲学是了解宇宙,达到最高境界的唯一凭借。B.行为上能遵守道德规律,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人便是处于道德境界的人。C.那些不道
3、德的,做事利己害人的人都处于功利境界。D.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E.中国的圣人信奉“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哲学,这与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的世界哲学的趋势是一致的。解答:1.找出本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并借以分析文中作者所谓人生的四重境界:关键词:境界、觉解、意义(解释:作为“关键词”,既要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而且要涉及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篇文章的主体结构。这一点在论说文写作中也颇具应用价值。)四重境界的分析(结合课文3—6自然段):境界觉解意义
4、自然境界没有(很少)本能功利境界自己利己道德境界社会为公天地境界宇宙超脱(逍遥)2.“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使人觉解到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任务。(结合原文8、9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相关的部分作答)3.何谓“既入世而又出世”?也就是“投身社会”且“超脱人世”,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会做和平常人相同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由12自然
5、段的“所以”可知从11自然段中找答案)4.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意图的是(五选二)()A.天地境界又可称为哲学境界,其原因在于哲学是了解宇宙,达到最高境界的唯一凭借。B.行为上能遵守道德规律,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人便是处于道德境界的人。C.那些不道德的,做事利己害人的人都处于功利境界。D.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E.中国的圣人信奉“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哲学,这与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的世界哲学的趋势是一致的。分析:B忽视了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不单纯是”的不确定表述;D忽视了课文开头段“按照
6、中国哲学的传统”的限制;E将课文末段中“有可能”的判断绝对化了。这些都是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的错误方式。A虽非原文,却可以从上下文推知此意,其中的“唯一”是可以从原文“只有……才……”中找到证据的;C的表述没有问题,但如果将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倒置,则不正确了,这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不可逆。做这类题目,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大量做题中积累经验。(三)文章的结构:中国哲学的任务→人的精神境界(1)—→觉解→意义(2)—→人生的四个境界(3-7)—→中国哲学的任务(8、9)—→西方哲学的理智世界与天地
7、境界(10)—→中国哲学注重“觉悟”(11)—→中国哲学的“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追求可能对未来哲学有所贡献(12)在这一结构中,四重境界是核心,而作者所真正想讨论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即: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做事(所为)——————觉解的程度(所悟)大家如果觉得自己已经看懂了,可以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见到一个人扶起了倒在地上的别人的自行车,你认为他处于什么境界呢?(答案在语音讲解中)(四)拓展思考:人生的境界历史的演进自然境界蒙昧社会功利境界压迫社会道德境界民主社会天地境界大
8、同社会这是一种由个人拓展到全社会,由相对静止的一个时间点拓展到一个运动的历史演进过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熟(觉解的提高)与全社会的成熟的轨迹应该有相关的对应。此外,同学们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拓展思考,如:*中西哲学之比较:“感觉世界→理智世界”与“无明状态→觉悟状态”的异同(10、11)*宗教与科学之关系(12)*本文作为哲学随笔,从内容上是抽象的,没有举任何具体的例证,你能找出相应的例证吗?《人是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