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76791
大小:59.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0
《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
2、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
3、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
4、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
5、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6、(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
7、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