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18010
大小:71.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9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习重点】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知识链接】1、作者·背景。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
2、部当小职贝。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
3、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挞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名篇传世。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自主学习】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3、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4、“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5、找
4、出文中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的词句,读一读,并分析表现了他(她)当时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6、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7、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8、文中环境描写有什麽作用?9、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精读精练】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5、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的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
6、芒司,也不知道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50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7、。”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0、“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11、作
8、者在小说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