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

ID:29156331

大小:5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7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_第1页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_第2页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_第3页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_第4页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赛 南朝文笔之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朝文笔之辨杨赛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杨赛(1976-),男,湖南湘阴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7批一般项目“任昉与南朝士风研究”(83123)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我们将盛行于南朝的文笔之辨放到先唐文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笔从言分化出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尽管受到传统势力的长期排斥,终就成为寒门士子仕进之梯。到南朝,文风愈盛,文士集团崛起,文笔受到普遍重视,别集、总集大量产生,文笔之辨成为文章学的重要内

2、容。南朝学者试图从目录、音韵、情感三方面对文笔进行区分,虽有许多不周全之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文学的盛况。关键词:南朝;文笔;言笔;刀笔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11)04-文笔说反映了人们对文学的功用和特点的认识,[[]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9-205.]是文学批评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阮元有《文笔对》,刘师培有《文学辨体》[[]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M].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

3、7.](P3-5),又在《文笔之区别》中引诸史料中的文笔、诗赋杂笔、辞笔、手笔、文翰、刀笔、笔奏、笔记诸语,以推论汉魏、东晋、南朝文笔之区别。[2](P95-101)逯钦立《说文笔》详细地考察了文笔说的演变,以阐发南朝文学的嬗变的大势。[[]逯钦立.说文笔[A].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66.]士族南迁,文人聚合,文风郁积,从文学地理学上讲,[[]梅新林.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南朝实为中国文学密度最大、交流最充分的时

4、期之一。《南史·任昉传》:“既以文才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P1455)《南史·沈约传》:“谢玄晖善为诗,任彦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5](P1413)萧纲说:“至如近世谢眺、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张士简之赋,周升逸之辩,亦成佳手,难可复遇。”[5](P1248)钟嵘说:“彦昇少年为诗不工,故世称‘沈诗任笔’,昉深恨之。晚节爱好既笃,文亦遒变。”[[]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18.]以上四则史

5、料,引发了后世文笔之辨。陆游说:“南朝词人谓文为笔。”[[][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7-118.]对于陆游这一观点,黄彻、[[][宋]黄彻.䂬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7-38.]王士禛[[][清]王士禛撰、张世林点校.分甘余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表示赞同,趙翼表示质疑,他说:“陆游《笔记》,六朝人谓文为笔。顾宁人亦引其说。不知六朝人称文与笔,又自有别。”[[][清]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424-425.]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南

6、朝人一方面热衷于从文体上区分文笔,另一方面又在创作中不自觉地以文为笔,以笔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笔这一范畴,经过了言笔、刀笔、大手笔的发展历程,在南朝引发了一场文笔之辨的大讨论。一文学语言的独立,从言笔之分开始。《文心雕龙·总述》:“发口为言,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分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詹鍈.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P1629)言指口头语言,笔指书面语言。颜延之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11]

7、(P824)早期的经典都是口头语言的实录,而经师对经典的解释越来越书面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书面语言,出现了言与笔的分化。在纸帛被广泛运用之前,刀和笔是最重要的书写工具。《后汉书·刘盆子传》注:“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P482)汉代的文人身边一般都带有刀笔。《汉书·王充传》:“户牖墙壁各置刀笔。”[[][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P1629)《后汉书·周磐传》说周磐死前,“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云不忘圣道。”[12]

8、(P1312)《史记·张丞相传》:“周昌笑曰:‘(赵)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正义:“古用简牍,书有错谬,以刀削之,故号曰‘刀笔吏’。”[[][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P2678)《汉书》颜师古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