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08465
大小:5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16
《中医内科学讲义 (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水肿 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
2、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各证之间互有联系: 阳水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肝肾阴虚之证。 肾阳虚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证。 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3、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光)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
4、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脏腑。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
5、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水肿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三条
6、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水肿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水 阴水 1.风水相搏 5.脾阳虚衰 2.湿毒浸淫 6.肾阳衰微 3.水湿浸渍 7.瘀水互结 4.湿热壅盛 风水相搏 证候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
7、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白术)。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加减:1.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2.若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3.若咳喘较甚,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4.见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