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

ID:29015635

大小:5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16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_第1页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_第2页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_第3页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_第4页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万友生老先生)一人因怯寒甚而自服干姜附子汤(黑附子60克、干姜30克)多剂,遂致舌麻,通身灼热,面赤,头昏眼花。曾服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药近百剂无效。就诊于我时,已舌麻4年,头皮亦麻木发胀,耳鸣,早上齿衄,夜难入寐,皮肤时发痒疹,搔之出水,易感染,肢冷,舌边青紫瘀斑显露,脉沉细迟缓。初诊投以防风30克、生甘草15克、丹参30克、白鲜皮30克、刺蒺藜30克、生黄芪15克、白术15克。连服2剂,头皮麻木发胀稍减,夜寐稍安,腹泻二次,肛门灼热;再进2剂,头舌麻木约减1/3,齿衄止,舌上瘀斑稍退。二诊守上方加生地15克、菊花10克,又进5剂,头舌麻木约减2

2、/3,舌上瘀斑明显减退。三诊仍守二诊方再进10剂,头皮麻木完全消失,舌麻已基本解除,舌上瘀斑亦基本消退,皮肤痒止,但前额和面齿仍稍发胀,夜寐仍不甚安。四诊守上方加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更进5剂而痊愈。此因附子中毒反应,其热毒入血,令血脉瘀阻,而气虚之体并未因得姜附而改变。故首选专解乌头附子毒的防风,合能解百毒的甘草为主,配以大剂丹参、生地、白鲜皮、刺蒺藜凉血化瘀、宣痹止痒,和玉屏风散固补卫气以治本。前后共服上方24剂,4年痼疾,一月而瘳。本例关键在于须认识附子中毒反应及其处理方法。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  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

3、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

4、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干姜附子汤慢性中毒(万友生老先生)一人因怯寒甚而自服干姜附子汤(黑附子60克、干姜30克)多剂,遂致舌麻,通身灼热,面赤,头昏眼花。

5、曾服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药近百剂无效。就诊于我时,已舌麻4年,头皮亦麻木发胀,耳鸣,早上齿衄,夜难入寐,皮肤时发痒疹,搔之出水,易感染,肢冷,舌边青紫瘀斑显露,脉沉细迟缓。初诊投以防风30克、生甘草15克、丹参30克、白鲜皮30克、刺蒺藜30克、生黄芪15克、白术15克。连服2剂,头皮麻木发胀稍减,夜寐稍安,腹泻二次,肛门灼热;再进2剂,头舌麻木约减1/3,齿衄止,舌上瘀斑稍退。二诊守上方加生地15克、菊花10克,又进5剂,头舌麻木约减2/3,舌上瘀斑明显减退。三诊仍守二诊方再进10剂,头皮麻木完全消失,舌麻已基本解除,舌上瘀斑亦基本消退,皮肤痒止,但前额和面齿仍稍发

6、胀,夜寐仍不甚安。四诊守上方加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更进5剂而痊愈。此因附子中毒反应,其热毒入血,令血脉瘀阻,而气虚之体并未因得姜附而改变。故首选专解乌头附子毒的防风,合能解百毒的甘草为主,配以大剂丹参、生地、白鲜皮、刺蒺藜凉血化瘀、宣痹止痒,和玉屏风散固补卫气以治本。前后共服上方24剂,4年痼疾,一月而瘳。本例关键在于须认识附子中毒反应及其处理方法。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  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

7、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