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24530
大小:4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13
《当个家庭农场主 投资机会已然显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当个家庭农场主投资机会已然显现 “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一时间,家庭农场广受关注。毫无疑问,家庭农场是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它的出现,也让更多投资者又多了一个选择,即当个家庭农场主。 文/本刊记者 甄爱军 家庭农场备受关注 家庭农场正向着我们徐徐走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家庭农场”概念。何为家庭农场?按照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的说法,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政府的确认,这被广泛解读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分析指出,这种转变将有效节省和解放农村劳动力,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流动与转移,从而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李克强总理在3月18日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我在农村调研时,经常和农民们聊天,他们在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愿望时,不少人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说是“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这在过去对农民来说是奢望。现在中国城镇化的大门给农民打开了,农民可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而留在农村的,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也可以增收致富。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这是必然的趋势。这番表述,其实已经很直白地说明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 如今,家庭农场在我国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迅速拓展。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陆续有更多地区宣布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如广西玉林、安徽巢湖、江苏南京、湖南湘阴等地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 家庭农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产生变革。 中国农业从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虽然从目前来看,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过时,但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周边地区农户来说,种粮食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流转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解决“谁种粮”的问题。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根据海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家庭农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可以促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家庭农场模式与此前农业经营模式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有家庭农场经营者会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在管理方面下功夫,力求利润最大化,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的转变,在使得农业由原本的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的同时,亦能克服现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得以提高,并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加丰富的农产品。 家庭农场会不会在短期内大量出现呢?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郑风田分析指出,目前中国仍然有2亿多小农户,而大多数50岁左右的户主愿意留在家里耕种田地,所以除了北京、江浙以及珠三角一带,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会稍快一些之外,我国中部以及西部地区,推进速度会相对缓慢一些。 郑风田进一步指出,我国目前仍然面临“人多地少”的难题,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土地是农民最后的靠山,这也意味着在最近几年内不可能出现过于集中的情形。他说:“如果农民在城市无法落地生根,他们还是得依靠土地生存,所以农民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土地。” 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发展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因为收益太低,会让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断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家庭农场模式在中国农业经营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投资机会已然显现 对于投资者来说,家庭农场模式的出现,的确为有志于在农业方面发展的人士以及社会资金提供了机会。 早在数年前,网易高管丁磊开办农场养猪,此后又有联想控股集团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投身农业,如向立华畜禽注资3000万美元,向华夏联诚投资4亿元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投资农业大有可为。 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确实有人在家庭农场经营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如在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经营方面摸索多年的恒孚农场主孙慧,以及已经组建巨型家庭农场的河南信阳种粮大户柳学友,在水果种植方面具有独到发展经验的年轻一代农场主叶佳男等,都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并获得不错的回报。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里人下乡办农场仍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如何突破对城市居民在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转让上的限制。还有就是城市居民远离农业生产,没有相应种植技术,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是城里人经营家庭农场并不具备人力优势,他们需要雇工来从事生产,人工费将增加成本。 当然,农业专家也指出,城市居民可以通过资金入股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经营管理等方式,涉足“家庭农场”。至于投资方向的选择,需要慎重。郑风田认为,单纯靠种粮,在地租、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的今天,已经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他建议可以选择经营特色农业,比如发展农家乐、蔬菜或者养殖项目。 配套措施必须跟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农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那么,如何让家庭农场快速发展起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现有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换代,专家认为首当其冲的是相关配套措施得跟上发展的需要。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告诉本刊记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在采访过程中,有农场主向记者抱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个别农户不配合,这会导致无法租到成片土地进行机械化耕种,还有部分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这也影响到家庭农场的稳定经营。因此有农场主呼吁,希望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给予应有的支持。这种矛盾肯定不是个别现象,而且也可以想象,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发展家庭农场,此类矛盾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黄祖辉说:“发展家庭农场,并不一定要搞土地私有化,但流转制度必须健全。”因此这需要政府处理好在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并提前进行制度设计,以及与土地流转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须一并考虑进来,以避免造成农民失地激发新的社会矛盾。 “必须尽快健全政府的服务体系,这项工作刻不容缓。”黄祖辉强调。有家庭农场经营者告诉本刊记者,美国的家庭农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扶持、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是靠经营者个人包打天下,政府出力不多。所以希望政府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援和帮助。 其三是金融扶持一定要到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够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向亲朋好友借钱,甚至通过地下钱庄借高利贷。这样的发展模式,无疑会延缓其发展速度。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服务与支撑体系,因此这也需要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让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能够通过抵押农场资产进行融资。 其四是保险制度要跟上形势需要。虽然各地都已表明要推行与农业经济相关的险种,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投保不易不说,遭遇损失之后索赔也很艰难。经营家庭农场,最怕的是天灾,一场大旱,可能会导致整个农场全年绝收,如果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家庭农场依然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极低,这显然也会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黄祖辉还强调说,农业行业的竞争体制也要健全,要避免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形。家庭农场需要在行业协会的引导下进行良性竞争,比如错位经营,发挥各自优势,而不是简单靠拼价格来赢得市场。 以公司为中心,通过微型家庭农场这种中间介质,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而形成双赢局面,这是一个商人眼中的最佳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并非这个商人的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他十余年摸索之后得出的结论。 当个家庭农场主之案例一 孙巍:恒孚农场的“单细胞”模式 文/本刊记者 甄爱军 摄/本刊记者 陈耀国 并不理想的“初试” 见到孙巍,是在他的一辆由中型车改装成的移动办公室里。他把车停靠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一条安静马路旁,架起一只甲烷燃气炉,并从早已备好的整理箱里拿出普洱茶和杯子。初春的太阳如同一双温柔的大手,把大地调理得服服帖帖。就在这样一个早晨,他和记者聊起了他的农场主梦。 这个四十出头的男人,在上海经营蔬菜已有十几年的光景,现如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物流体系,当然也搭建了自己的固定合作关系网络。他每天供应的菜品达到150余种,仅超市部分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7000万元左右,如果再加上餐饮服务部分,每年销售额接近亿元。 孙巍自小在上海市区长大,与泥土、农场毫无关联,但因为经营蔬菜的关系,让他在十年前开始摸索农场种植模式。现在,他已在上海闵行华漕、吴泾、浦江镇周边区域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开办了自己的蔬菜基地。除此之外,他还在昆山、太仓等上海周边城市建立了合作基地。 综观孙巍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其实走得并不顺利。孙巍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他跟农户之间是一种单纯的雇佣关系,但这种模式的效率很低。他举了一个例子,每年他会按照标准给农户提供农资,包括地膜、肥料、有机农药、种子等等,但每回去基地检查,却总能发现地膜不够用,蔬菜长势不好等情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让他感到纳闷,“只要农户按照要求去种植,应该不会这样。”他说。但问题是农户的执行能力低下,使得他的想法无法贯彻下去。更有甚者,有些农户还私自克扣农资,转手卖给他人赚钱。雇佣组织纪律相对比较散漫的农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做什么事情都极为艰难。因此到后来,孙巍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又退回到了“你种植、我收购”的格局,他所扮演的,仅仅只是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或者把自己的土地让有经验的公司来经营,比如他就与一家日本的蔬菜种植公司合作,由他们定期提供有机蔬菜。 再创“单细胞”模式 如何找到一种既能稳定产量,又能控制品质的农场模式呢?孙巍一直没有停止摸索。 一次偶然事件,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去年流转上海吴泾300余亩土地时,尚有十余户种植户土地合同没有到期,因此他们拒绝搬离土地。但孙巍清楚,如果等到这部分人合同到期,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土地流转进程,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妥善解决的方案。 于是孙巍主动找到一个比较通情达理的种植户,跟他聊天。这位来自安徽的种植户告诉孙巍,自己租种了9亩地已经有8年时间了,每年收入基本可以维持在7万~9万元之间。这让孙巍突然意识到,为何不就跟这些懂种植的人合作呢? 经过一番讨论研究,孙巍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即“单细胞”模式。他把自己农场的土地分割成15~20亩不等的小型农场,这被他形象地称之为“单细胞”。每个“单细胞”农场都会配备农机、居住用房和农机房,由公司统一配备农用物资,包括种子、肥料和有机农药,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农用机械。农户只需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技术标准种植蔬菜即可。当然,农户的收入来源于两部分,其一是他每月会提供基本生活费用,每人大约1500元左右,另外则来自种植的蔬菜,孙巍会按照市场价的60%比例来收购。孙巍测算过,按照目前的蔬菜价格和亩产量估算,每个种植户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20万元。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能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又能控制菜品的品质。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宁波、武汉等地,也出现了由大公司牵头,探索“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这与孙巍的“单细胞”模式极为类似。目前孙巍的想法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恒孚农场中实施,有十多个种植户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 其实在孙巍心目中,最为欣赏的还是美国家庭农场的高效经营模式。2008年夏天他去美国考察时,碰到一个专种玉米的农场主,经营着1.2万英亩的家庭农场(相当于6790个标准足球场),居然只有两个半人负责管理。平时是农场主跟他的儿子来打理农场事务,忙碌的时候再请个临时工。孙巍用震撼来形容自己当时听到这个说法时的感受。农场主告诉他,耕地、播种、施肥、灌溉、打农药、收割等全部都是机械化操作,即使是卖玉米,也是在网上完成。而农场主自己要做的,就是协调工作。“何时我们这里的家庭农场自动化程度能达到如此之高,那真是一件幸事。”他充满向往地说。 “种粮大户”柳学友虽然名声在外,但他却一直自认为是徒有其名而已。因为在种粮这条道路上充满着艰难险阻,即使是竭尽所能,却无法保证每年都盈利。直到去年,当他确定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之后,才敢跟身边的人说:我今年要赚500万元。 当个家庭农场主之案例二 柳学友:“柳家农场”艰难蜕变记 文、摄/本刊记者 甄爱军(发自河南信阳) 单纯种粮赚少亏多 3月10日,当记者来到柳学友的家乡——河南息县的时候,原本约定在中午一点钟见面,可是等了两个钟头之后,才看到他风尘仆仆地赶过来。这段时间他非常忙碌,刚刚忙完春耕时节的农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马上投入找地工作。在他的规划中,今年一定得完成种植3万亩高粱的目标,但目前还有七八千亩的缺口。而这项任务,必须在冬麦收割完成之后完成。 柳学友是位地道的北方庄稼汉子,皮肤黝黑,说话直爽,今年49岁,包地种粮已有12个年头。现如今,他已经是河南信阳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承包经营1.6万亩土地,先后给国家生产粮食数万吨,并添置了价值两百万元、七十余台套各种型号的农机具,实现了从整地、种植到秋收的全程机械化,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经营的“巨型”中国式家庭农场。他准备过两天就去工商局登记注册,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柳家农场”。 如果仅仅靠种粮来致富,在柳学友看来,跟赌博差不多。这位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知道,很多因素影响着种粮的收成。直到现在,我国农业仍然解决不了“大小年”难题,柳学友也不例外。2011年的大旱,让柳学友亏了70多万元。他说:“那一年,我认识的一个种粮大户,因为亏得太厉害了,最终还不了高利贷,被逼得上吊了。要不是亲戚朋友帮忙,我的下场也跟他差不多。”即使是现在想起那段经历,仍然让他感到不寒而栗。 除了气候因素,假种子也会让种植户遭受灭顶之灾。2009年,柳学友就因为假种子赔了200多万元。当时他买了5万斤假种子,按照当时的种植面积计算,他的水稻收成应该可以达到300多万斤,而实际情况是全部绝收。虽然最后费尽周折拿到了100万元的赔偿,但也无法弥补巨额的损失。 柳学友的妻子何明珍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 2004年,就因为要不要继续扩大规模的事,跟柳学友闹起了矛盾,还差点离了婚。那一年,因为粮价大幅上涨,柳学友净赚了20多万元,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也让柳学友的胆子更大了。但何明珍知道,单靠种粮无法赚到钱。目前柳学友流转土地的成本在500~700元不等,再加上种子、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一亩地成本在1200元左右。仅靠一季小麦,收成好的话,才能做到与投入持平。因此那一年她坚决不让柳学友扩大规模。 虽然粮价一直在上涨,但总是赶不上地租、人工等费用的上涨速度。跟5年前相比,地租已经翻了两三倍,人工同样也是如此,但粮食价格并没有这么大的涨幅,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种植项目,他自认为也坚持不了多久。 种植高粱迎来转机 直到去年,柳学友才看到种粮的希望。 从2000年开始包地种粮,柳学友的种植规模每年都在扩大,但他自称并没有踏实过一天。为了提高亩产值,柳学友必须进行轮作。他一般选择在冬季种冬小麦,等到小麦收割之后,马上换种别的品种。他尝试了很多种方案,包括大豆、稻谷、玉米、红薯等等,但效益都不是很理想。如种大豆,亩产值在400~500元左右,扣掉投入之后已所剩无几。 直到种上高粱,柳学友的命运才迎来转机。3年前,柳学友开始试验高粱种植,通过反复摸索、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高粱种植技术,并在去年取得成功,靠种高粱赚了150多万元。今年,他已跟四川的粮食收购企业签订了3万亩的高粱种植协议,对方早早就把200万元的定金打进了他的账户。 同为种粮,种高粱为何比别的粮食划算呢?柳学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协议,高粱收购价在1.4元/斤左右,而根据他的技术,高粱亩产量可稳定在1000斤左右,也就是说,仅种高粱一项,亩产值就可以达到1400元左右。 等到高粱全部种下去之后,他准备给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写一封信,请他来这里看看高粱。“他的家乡已经不种高粱了,我想让他来我这里看看。”柳学友对这个想法很是得意。 柳学友有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帮助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带着周围的农户一起致富。另外他还想把村里的路修好,出钱资助村里有困难的孩子。“之前自己没能力,没敢把想法说出口。现在有了,我就准备去做。”他自然而真诚地说。 子承父业之后,叶佳男不但把父亲的农场规模扩大了数倍,而且也使得营收能力大幅提升。现如今,面临市场变化,叶佳男又在思考着让自己的悠悠农场从单一的水果采摘向提供综合度假娱乐服务转型,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当个家庭农场主之案例三 叶佳男:悠悠农场的多元梦 文/本刊记者 甄爱军(发自浙江余姚) 摄/本刊记者 陈耀国 最年轻的农场主 悠悠农场在当地的名气很响。记者从余姚市出发,20分钟之后便能到达悠悠农场所在的三七市镇,往石布村方向行进不到5分钟,便可看到一块树立在路边的招牌,“悠悠农场”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不到30岁的叶佳男自称是村里的第一个年轻农民。不过这个农民很不简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年悠悠农场的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同时,由于悠悠农场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带动周边的水果销售。 成为一个家庭农场主,曾是叶佳男儿时的梦想。叶佳男告诉本刊记者,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写下自己的梦想,同学中有的要当警察,有的要做工程师,有的要当官,但叶佳男写下的是“农场主”。不过大学毕业之后他进入当地一家工厂上班,直到2009年的秋天,他向父亲提出要回家种地,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叶佳男也算是子承父业。其父早在1992年就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水果。但父亲的经营思路比较传统,按照常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全部批发给中间商。因此这完全受制于中间商,无定价权不说,种植规模也受到极大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叶家经营的200多亩土地里,也只有杨梅、水蜜桃、雷笋等少数品种,家庭年收入在30多万元左右。 打造农场品牌 虽说叶佳男没有经营过农场,但是注重打造品牌的经营思路,让他很快就超越了父辈所取得的成就。 叶佳男首先想到的是想要发展四季采摘项目。其时,父亲种植的杨梅林已经成为周边旅游公司定点光顾的地方,经常会有旅行团开着大巴车过来采摘。但由于杨梅采摘时间很短,持续时间不长,所以他想要发展一个一年四季都有采摘项目的农场,以满足不同时节的市场需求。 于是在2010年初,叶佳男便一次性流转了400亩土地,用来种植草莓、葡萄和樱桃。之所以选择种植草莓,其一是填补冬季水果市场需求,而且采摘期可达5个月时间,从元旦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5月份;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草莓采摘在上海等地已经兴起,但在余姚却并不多见,有市场发展空间。人们常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当叶佳男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恰逢余姚市提出发展彩色农业模式,于是悠悠农场便自然成为当地媒体的重点宣传对象。慢慢地,悠悠农场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家庭农场品牌。 叶佳男的品牌意识非常强,而这体现在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在他的农场里,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他说:“我宁愿草莓全部烂掉,也不会喷洒一滴农药,就是要让消费者百分之百地放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悠悠农场在当地的口碑极好,很多人都是听到熟人介绍之后过来采摘。 目前门票收入是悠悠农场主要的利润来源。成人门票为100元,进入农场之后可以免费吃草莓,还可以带走一箱约5斤重的草莓。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稳定在60人左右,订购额超过5000元。在节假日人数会增加数倍,如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前后,每天的接待量就超过了200人。 善于保护品牌,也是叶佳男注重品牌的另一个体现。他在2010年的夏天为悠悠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余姚第一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目前,整个农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亩,除了草莓、葡萄、水蜜桃等,现在新种蓝莓、枇杷、石榴、猕猴桃、樱桃、桑果等,都是适合采摘的一年四季果。“这可能是宁波市品种最齐全的家庭农场。”叶佳男自豪地说。 走多元化之路 之所以取名为悠悠农场,叶佳男表示灵感来自自己的女儿。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在未来能够无忧无虑地长大,因此在她的名字里面放进了一个“悠”字。在给自家农场取名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悠悠”这个字眼。他说:“我想让消费者在我这个农场能够度过一段悠闲、轻松的时光,而‘悠悠’这两个字能够比较准确传达这个意境,因此我当时就选择了这个名字。” 虽然悠悠农场前后陆陆续续投入十几万元,利用农场自身条件,建成了一个供游客观光休闲健身的小公园,正在向着休闲农业品牌挺进,但叶佳男认为这还不够。在他的设想中,他要把当地的民俗、农家饮食、休闲娱乐等元素整合起来,发展多种业态经营模式,而不只是依赖当前的瓜果采摘这种比较单一的模式。当然,要完成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最起码也得千万元的投入。 眼下,叶佳男初步投资计划是先建一个儿童娱乐中心,能够满足小朋友的娱乐需求。紧接着还会建一个垂钓中心,以及配备一家农家菜餐馆,基本实现瓜果采摘、娱乐休闲一条龙服务。 当然,悠悠农场的立命之本还是水果种植。目前他已经花50多万元建了一套自动喷灌系统,这让他在草莓、葡萄种植上更是得心应手。下一步他还想聘请技术人才做自己的顾问,以便种出更多好吃的水果。 今日的美国,公共汽车驾驶员的数量甚至比农民人数还要多,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2%,但却养活了3亿美国人,粮食多得吃不了,干脆出口,这就成了全球谷物出口大国。美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农场,两三个人一年就可以生产出上千吨的小麦或是玉米。科技的进步引发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革命,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当个家庭农场主之海外篇 美国家庭农场如何经营 文本刊特约记者 乔磊(发自美国洛杉矶) 家庭农场成农业生产主力军 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根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000个,合作农场为174000个,而家庭农场则有190万个。由于美国农场多为家庭式农场,因此小型农场所占比例较高。全美9英亩(一英亩约等于6亩)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10至49英亩的农场62万多个,50至179英亩的农场66万多个,180至499英亩的农场36万多个,500至999英亩的农场15万个,1000英亩以上农场17万多个。 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其余的是小孩和老人等,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是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 科技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率 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55人,而在196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够养活26人。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高效率提供了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生产100蒲式耳玉米需要花费100小时的人工,而现在只需花费不到2小时的人工。2009年美国农业产出是1948年的1.7倍,每年的增速为1.63%。在农产品产出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投入却在下降,特别是更少的劳动力投入和更少地占用土地。科技现代化为家庭农场带来了生机,联合收割机安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生物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出,早期的订单降低了农产品价格下挫和销售困难的风险。最后,美国的农场主不少成了富有的人。 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农业却是逆势而发。从1980年以来,农业已成为美国产出效益第二好的行业。而在过去60年间,玉米产量增加了4倍,大豆产量增长了近100倍,小麦产量增长了10倍。在2010年和2011年,农场主的收入急速提高,几年来农场主的纯收入都以20%的速度增长,他们变得更加富有,赚得荷包满满。2011年美国的农业收入为250亿美元,由于全球粮食需求量增加,从小麦、玉米到大豆等农产品收购价格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高产出也吸引了大量投资,投资额从每年上亿美元上升到几十亿美元。农业已成为美国投资者青睐的一个行业,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让投资者又回到制造真正产品的行业。专家认为,美国农业丰厚利润的获得并不完全依赖政府的农业补贴和科技的发展,关键之点是全球富裕人口的增长为美国农民带来了发财的机会。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每天从10美元增加到20美元,他不会去买一辆奔驰车,却会把增加的收入用在吃得更好上。 一个家庭农场经营只需三个人 下面我们看一下一位叫作约翰斯顿的农场主,他是如何经营家庭农场的。约翰斯顿的爷爷1913年来到美国,一生都是和土地打交道。而约翰斯顿的父亲继续在爷爷留下的大片土地上耕耘。到了约翰斯顿时代,他自己经营的农场面积达到3200英亩。同时约翰斯顿还拥有2400英亩的土地,但为提高生产效率,约翰斯顿将这2400英亩土地租给其他人用来生产农产品。一年下来,约翰斯顿自己经营的土地收获小麦3900吨,油菜2500吨,大麦1400吨。这样的农产品收获可以生产出1300万条面包,120万升菜籽油,4万桶啤酒。年产值超过200万美元,而利润也不薄。经营这么大的农场需要多少人呢?一共只有三个人,约翰斯顿领头,雇佣两名农业工人,就一切都搞定了。约翰斯顿和这两名工人一年工作的时间约为9个月,在播种和收获繁忙时期,约翰斯顿会再雇几个人临时来帮忙,但这样的工作时间很短。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美国农业出现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在播种时播种机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了解到上一年哪一寸深度的土地种出的粮食收获最多,而依据这些数据,播种机会决定在哪儿作深度播种和施肥料。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室犹如飞机的驾驶舱或是工厂的控制室。在收割时,驾驶室中的屏幕可以告诉驾驶人一英亩土地可以收获多少蒲式耳的玉米,也可以显示收割上来的粮食湿度,还能让收割者知道尚有多少英亩的粮食需要收割。价值52万美元的新型联合收割机带有智能导航的功能,收割机可以依据农作物的密度加速或是减速收割,以保证在收割中不浪费粮食。 传统农业的作业程序离不开耕地、播种、施肥、预防病虫害、灌溉和收获这几个环节,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美国的粮食生产跨越了耕地这一环节。美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科技性突破是运用遗传学工程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新型种子具有抗草性和抵御虫害的能力。目前美国的粮食类农产品有三分之一是采用了这种新型种子生产出来的。为何约翰斯顿一家只用三个人,就可以把上千英亩的土地粮食生产搞定?这一切要感谢新科技和机械化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了条件。 小型家庭农场经营效率高 美国农业问题专家的研究表明,土地面积在160~240英亩的农场最适合夫妇家庭经营,只要开上个夫妻店,虽然辛苦一点,但在经营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既能节省劳动力,又能照顾过来。62岁的布鲁翰和63岁的妻子则是成功经营小型家庭农场的一个典型事例。布鲁翰夫妇在爱荷华州拥有一个土地面积为160英亩的农场,这块土地虽然已经种植了100多年,但耕作层的土地仍然厚达一英尺。在160英亩土地上,布鲁翰夫妇种植80英亩的玉米、35英亩的燕麦、35英亩的饲料草。农场建有两座储粮仓,配有自动传输系统。布鲁翰夫妇还饲养了300头生猪和150头肉用公牛。布鲁翰夫妇也养了许多小动物,例如狗、兔子、鸭子和臭鼬和12只猫,农场简直成了小动物园。布鲁翰负责饲养猪和牛,而布鲁翰太太则饲养那些可爱的小动物。 布鲁翰夫妇俩虽然经营的农场不太大,但操心费力的事情却也有很多。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饲养工作是按照电脑程序操作,这就减轻了劳动强度。例如在猪背上装超声波装置,数据输入电脑,当猪肉和骨头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会提醒你什么时候猪可以出栏。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布鲁翰夫妇经营农场最基本的工具,从播种、平整土地、松解土壤、洒农药、耕种、收割,一条龙工序,完全靠大型机械来解决。大型拖拉机上都装有GPS设备,随时取样分析,告诉布鲁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城市人虽然有机会经营家庭农场,但现实与梦想还是有着不短的距离。因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农场主,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懂技术,以及具备与众不同的经营思路。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去考虑种粮,那么这条路显然不好走。 如何经营家庭农场 文/本刊记者 甄爱军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概念,这让不少都市人看到了新的投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种机会? 有市场监测结果显示,投资农业项目风险不小。清科资本长期跟踪结果显示,农业投资从2006年至2011年,机构和投资人陆续投资了有两百多个项目,这里面成功的例子特别少。这意味着农业投资的风险点很多。 由此看来,投资家庭农场,除了需要有资金之外,还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比如掌握农业技术,留意土地流转中的风险等等。这样,才能把投资家庭农场的美好前景转化为“钱景”,并获得理想投资回报。 选准项目 一定要选准适合城市人发展的项目。 河南郑州“萝卜哥”韩洪刚在2012年承包的60亩地上,种的萝卜喜获丰收,但价钱太低,只好送给市民免费吃。他的遭遇或许能给经营者一些启示,即选择项目时一定要做到准确,而不能随大流。 就目前而言,单纯种植粮食,这类项目对于一般的城市人而言,由于缺乏技术支持,进入其中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困境。如何避免在激烈竞争中缠斗?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特色农场及带有文化色彩的家庭农场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未来5年内,一定会出现有特色的农场连锁品牌。另外,建议经营者在选择项目时多关注政策的变化,尽量选择受政策扶持的项目,这样容易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避开堡垒 城市人口到农村经营家庭农场,最大的壁垒是土地,。 据了解,部分地区规定,经营家庭农场者必须具有农村户口,这使得部分非农户口人群不再具备开办家庭农场的资格。因此,如何避开户口壁垒?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与当地人合作的方式来经营家庭农场,城市人出资金,农场人出技术并负责管理。 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已经突破了这种限制,比如温州市就已经在试点将流转成功的地块公开向社会招标,只要自己有好的项目,便可跟当地农业部门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支付租金之后开始经营。 规范流转 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规范操作。 在采访中,有不止一个农场主向记者反映,目前他们手中有不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都只是口头约定,这种方式让农场主们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他们害怕对方会突然要求收回土地。针对这种情况,本刊提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双方签订书面合同,并约定详细的违约责任。 当然,如果是向村集体组织租赁土地,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有不少村集体组织会保留部分耕地,其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因而不存在向村民流转问题,可以降低其中的风险。 掌握技术 经营家庭农场,还必须要掌握农业技术。 很多人在家庭农场经营上表现得盲目,认为种草莓赚钱,就一哄而上,殊不知有些地方土质根本就不适应种这种农作物;或者认为农家乐有前途,便修建农庄,也不管是否有客人愿意来消费。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要涉足家庭农场,还必须具备农业技术或者专家的指导。 善用政策 搞农业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这是记者接触到的所有家庭农场经营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有个安徽瓜农在河南信阳承包土地种植无公害西瓜,瓜园里的大棚设施、灌溉设备等等,加上地租,一亩地投入至少需要6000元。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是普通农户所能承受的,如果争取不到贷款,自己筹资显然很困难。 “家庭农场”概念刚提出不久,相信未来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因此经营者可以做到合理利用政策,除了争取政府扶持资金之外,还可以在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以便能够缩短投资回收期,尽快实现盈利。 各地扶持家庭农场政策及动态一览表 地区 主要政策上海松江现金补贴1.农资综合直补76元/亩;2.水稻种植补贴150元/亩;3.土地流转费补贴100元/亩,面积以80-200亩为标准;4.家庭农场生产管理考核补贴100元/亩,全年分两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补贴标准;5.绿肥种植补贴200元/亩物化补贴1.药剂补贴22.5元/亩;2.水稻良种补贴常规稻16元/亩、杂交稻25元/亩;3.二麦种子补贴小麦35元/亩,大麦35元/亩;4.绿肥种子补贴(以实物形式发放)吉林延边1.对家庭农场贷款贴息;2.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可享受到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3.对水田、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公顷以上、旱田10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扩大到一次性享受5台农机购置补贴;4.对家庭农场农作物保险给予补贴;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6.实施税收优惠政策;7.家庭农场经营者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建设生产经营用临时建筑物武汉可获财政补贴4万元,采用先建后补形式发放浙江余姚余姚正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式,将在宁波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并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寻找伙伴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合作经营也许是城里人实现经营家庭农场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城里人提供资金,农民则提供土地以及种植技术,双方共同管理,这不失为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 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双方的互补作用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城里人具备资金优势,同时也能找到销路,那么产品销售则不用发愁,而农民有地、有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种植任务。 当然,采用这种模式必须注意的是,要确定好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比如各自所占有股份比例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