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23383
大小:2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教学案例导言:高中数学内容抽象,推理严谨,应用广泛,难教难学,已成为横跨在相当一部分学子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不少学生不免谈“数”色变,敬而远之,乃至发出数学在时时“折磨我们”的惊叹!笔者从大学毕业一直从事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索发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积极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数学的基本问题与特点出发,善于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驾驭数学知识!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高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课时的教学先从几个基本问题入手,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
2、中唤起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回顾,充分体现了“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理念.;通过变式训练来凸现“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显现数学问题的紧密联系性,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的自然、简约与美好;通过学生自编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极值、最值的一般方法,理解极值、最值区别与联系.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增强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与化归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3、情感目标:通过利用表格研究函数单调性与数形结合的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简约美
3、,感受极值、最值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利用导数求一些初等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教学难点: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实录:1基本问题:再现知识,夯实“双基”教师:牛顿、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导数作为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中学教材,有了导数这个工具,我们研究函数如虎添翼.这节课我们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来一次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探索之旅.请看下面的问题:问题1已知函数.(1)求单调区间;(2)的极值.学生1(板演):解:(1)令得:或;令得: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4、(2)由(1)可知,当时,有极大值;当时,有极小值.教师:你能根据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画出的大致图象吗?学生众:能!教师:请画出的大致图象(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请大家对这位同学画的图与屏幕上“几何画板”画的图作一下比较(对学生画的图的评价略)1112-1O教师:从的图象看,在上有无最大值、最小值?学生2:由于的图象无最高点、最低点,所以在上无最大值、最小值.教师:很好.如果将定义域限制在闭区间上呢?学生3: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为什么?学生3:是可导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所以必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不错,这位同学的基本功很扎
5、实.现在请同学们解决问题2.问题2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学生4(板演):在问题1的基础上,列表如下:0(0,)(,2)2(2,)4000↗↘0↗.学生3:利用的图象可以直接求出的无最大值、最小值.教师:太棒了!学生4从数的角度解决了问题2,学生3从形的角度解决了问题2.如果把这两位同学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数跟形结合起来了.学生4采用了表格,不仅单调性表示得很清楚,而且最大值、最小值也很明显,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学生3采用图象,让我们从直观上看到函数增减性很最值,可谓是各有千秋啊!他们的共同点是:简洁明了.教师:力求简约,追求卓越,是数学的一
6、大魅力.数学实际上很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审美的眼光!有人说数学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而我个人认为数学如同音乐般美丽,可以说“音乐是感性的数学,数学乃理性的音乐”,你听说过吗?学生众:没有!教师:要学好数学、玩好数学,我们需要一双慧眼,去努力发掘蕴涵数学之中的美——如图形美、结构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等,要学会处处体验数学的自然、简约与美好!教师:问题1与问题2说明利用导数可以研究函数的哪些性质?如何研究?学生众:其一,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二,求函数的极值;其三,求函数的最值.(方法从略)教师:这三类问题是利用导数研究的主要问题,刚才同学们归纳
7、得相当不错,表明大家对导数的应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学数学如果到这里就停下来,那你肯定称不上是一个数学“高手”,至少你是一个学数学很累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知识,而且更要增强用数学思维去理解、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下面我们将问题1、2进行变式,首先将的解析式中的一次项系数改为,就成为含参数的函数了,得到如下的变式1,请同学们思考.2变式练习: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变式1已知函数在(1,2)上为减函数,在(2,)上为增函数,求实数的值.学生5:,由已知,是的极小值点,所以,得.教师:这样做有没有缺陷?学生3:还要检验,
8、不过经过检验室符合的.教师:很好,如果去掉“在(2,)上为增函数”这一条件,结论如何呢?学生众(经过思考、讨论):由已知,对恒成立,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