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院(系)东兰工作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94501102012034学生姓名黄文举学号0945001252614指导教师黄芸芳二○一一年十月-..目录摘要1前言1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2二、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2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3(一)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3(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4(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5(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6结语7参考文献8-..毕业论文提纲题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摘要:简述加强
2、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只有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一、提出中心论点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二、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有强烈的主导倾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2.“发胖式”分析仍然存在;3.
3、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没有落实到位;4.语言训练机械、单调,语言文字训练与体验情感割裂。三、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简述“语文素养”概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四、强化语言训练的方式方法。(一)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以读为本,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指导写语感笔记,培养语感。课例《白杨礼赞》(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重点
4、句、精彩片段品析玩味,采用换词比较、联系比较、变序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揣摩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课例《山中避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例《祝福》。(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善于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适时让学生“补白”,充分挖掘文本隐藏的意蕴,通过情境还原,引发同向或异向、单向或多向的想象和联想。课例《驿路梨花》、《最后一课》。(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读写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课文仿写训练,课例《山中避雨》、《谈生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趁热打铁
5、,灵活地进行有意识的运用语言训练,开设阅读活动课,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在语言训练中,我们教师要当好学生的语言“医生”。五、结语-..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使语文课达到“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六、参考文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学生:黄文举指导教师:黄芸芳【摘要】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革除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
6、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形成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基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教材为载体,找准语言训练点和突破口,采用得力方法搞好语言训练。通过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达到“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前言语文课
7、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功能的体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入大量的名文佳作,语言准确鲜明、优美生动,可说是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应充分利用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
8、状。在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课堂只对课文进行“发胖式”分析,课堂上,教师一串又一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