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00188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分子与原子的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分子与原子的教案 分子与原子的教案 篇一: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
2、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
3、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 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
4、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第4页,共7页 附1:板书设计 第5页,共7页 篇二: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 【课题】分子和原子 【适用学生】普通中学初三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 现 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5、。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内 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三教材中难点之一。分子、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只靠用分析宏观物质的变化现象(如做有关实验)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去理解,这对14-15岁的学生仍有一定困难的。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象、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
6、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的引导、启发,能够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信心。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2)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实验用品和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烧杯、试管、试管夹、燃烧匙、酒精灯、小喷壶、品红溶液、 酚酞试液、浓氨水、花露水、胆矾、蔗糖、酒精、水、木炭、碘 【教学设计基本程序】 分析教学目标(预估)学习者特征 确定情
7、境创设 确定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确定教学策略(主要是多媒体、实验、有关资料) 确定自发学习策略的设计 确定协作、引入、强化的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教师的引入、归纳等) 实施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策略 【实施教学的过程】 【板书设计】(见上引入学习内容的标题)(略)【练习设计】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气体受压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
8、小粒子。,(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二(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锰(B)氯酸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