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ID:28360292

大小:3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_第1页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_第2页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_第3页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_第4页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到“三纲”的思考周玉萍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030024(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孔子的君臣父子观所要表达的是正名思想,而董仲舒的“纲常论”所要表达的是“相兼关系”,东汉白虎通会议统治者表述的“三纲”思想,所要表达的是“从属关系”,这个过程说明学术思想是伴随现实政治嬗变的。孔子的君臣父子中,每个人都有独立性,而董仲舒的“纲常论”开始向依附关系演变,到“三纲”时期,完全变成了依附关系。这个变化启示我们:学术繁荣和发展要以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前提,否则,学术思想就会演

2、变成僵化的理论。关键词:君臣父子;三纲;皇权,争鸣考察史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位,各尽其本份,尊重等级名次。在孔子眼里,君臣父子都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当君胡作非为的时候,臣要劝谦,劝谦不从的时候,应该离开。当父亲有错的时候,儿子要尽量阻止他犯错误。在孔子的思想里,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人格都是独立的,这与后世“三纲”所要表达的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完全不同。探寻其变化过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一、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意(一)关于君臣涉及到君臣问题,孔子的论述很多。《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

3、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是孔子第一次面对皇帝咨询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孔子率先讲它,因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这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来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及其形态意识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君臣父子的名分开始混乱。诸侯、大夫乃至陪臣们企图借助对礼的僭越,使自己得到的权力和地位变成既成事实。孔子对此万分痛心。他认为唯有重新恢复三代的礼制,才能挽救这一混乱的局面。而要恢复礼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名。因为“名不

4、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名的具体含义孔子没有说,但从孔子全部的思想主张来看,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简单的说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1]即为君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应该合乎“君之名”的内在规定性;为人臣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臣之名”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才会稳定,才会“天下有道”;否则,就会“乱”,就不和谐,就会“天下无道”。正名之后,君臣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

5、就是说君臣关系是对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假使前提不存在,那么结果也不存在。孔子还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以道”就是以符合道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道,胡作非为,那么,臣就应当按照“道”加以谏正。如果谏正不被采纳,作为臣就应终止君臣关系。由此看来,君不可随意令臣死,臣也不必愚忠至死。君对臣、臣对君都是对等关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2]。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个主张,而且躬行实践。孔子离开鲁国、卫国,都是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的情况下走的,说明孔子一直在实践着“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6、卫灵公》的主张,“道”是君臣必须坚持的原则。臣对君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顺从,臣应当有自己独立见解。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充满了对人和人格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孔子的继承者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臣父子思想,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3]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对君臣双方都要有要求,君首先要自身按“礼”“义”的要求行事,才能得到臣最大程度的拥戴。孔子、孟子君臣观的立足点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主张建立君臣对等的关系。(二)关于父子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是友爱相亲的,但绝不是

7、“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子耘瓜》一事可以说明: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原字无草字头)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

8、,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4]。从这件事来看,曾参在父亲暴怒之下,险些被打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