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45242
大小:60.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浅谈职校生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职校生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张明/山东省青州市第一职业中专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由于入学基础一般而父母期望较高;文化素质较低而学业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录用要求较高等,因而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这有必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以便有的放矢,更有成效的开展教育。一、职校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当今时代,知识迅猛增长,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校毕业生“不包分配,择优录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劣者将面临就业难的处境。因此,学
2、生从入校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技能平平,无社会背景,家境又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这种压力表现尤为明显。(二)来自家庭的压力1、父母的期望造成的压力。现在许多家讼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希望子女早日成才。而家K: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于是就会引发两种不同的心理压力。一种人怕自己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受责备而产生压力;另一种较懂事的孩子,怕因此而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种人心理压力则更大。2、家境贫寒
3、造成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下岗己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因为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生活网难,而职校学生,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相对家庭较为富裕。下岗家庭的孩子则因为攀比,乂碍于面子,于是家境的贫困就成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当然也有些人因为父母下岗,整日忧心重重,他们的压力更多的来自成人感,希望自己早H撑起这个家,但又力不从心。3、特殊家庭造成的压力。由于社会的原因,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少单亲的家庭,或奋继父母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因此怕学生瞧不起自己,由于自卑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三)来自学校的
4、压力1、学业压力。从初中到职校,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别,专业性相对突出,除文化课外,专业课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专业技能操作。于是,许多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觉得学习负担加重,感到压力很大。2、制度压力。刚进入职校,面对新的环境,许多人都希望重新开始,有杰出的表现。于是刚入学的学生,小心谨慎,生怕违规,因此造成不小的压力。当然这种压力持续吋间较短,当对制度熟悉后,会慢慢减弱。3、竞争压力。职校生在校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首当•其冲是学习竞争。包括理论成绩的竞争和技能技巧的竞争,各科成绩的比较,总分成绩的
5、排名,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学生在你追我赶中力争上游,同吋也带来相应的竞争压力。其次,各种社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高低的竞争。班级干部竞选,学生会、团委干部、小记者、广播员等学校种类繁多的社会工作竞争,也使每位学生感到压力就在身边。(四)来自个体的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所造成的压力,都只是外在因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Ml的个体面对Ml样的压力,所受到的程度不同,这就与个性心理有关。1、个体期望值高,好胜心强。一般个体总会对自己提出一定的期望,但期望值过高,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成败得失很在乎
6、。更由于好胜心强,凡事都想求个完美,总要与人比个高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大。2、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自我肯定不足的人,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的褒贬,自我要靠别人来肯定,这类人因为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3、嫉妒心强。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是造成嫉妒的原因。而学生间学d成缋的优劣,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个体能力的差异都会导致部分学生由羡慕发展到嫉妒,从而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使自我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二、压力引起的负面效应有压力不是坏事,适度的压力能
7、使人情绪处于兴奋而产生动力,使个体的潜能很好的发挥。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当一个压力被个体认为有很大威胁吋,认知智力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注意力会分散,记忆力会下降,思维也比较刻板,创造性思维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因为压力过大,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不愉快,表现为焦虑、沮丧,焦虑中有不安,沮丧中冇抑郁。更冇甚者产生悲伤心理。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则容易引起各种心理疾病。再次,有些人对过大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背道而驰。三、缓解压力的对策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可通过举办家长
8、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确定合适的期望值,对孩子不作过高要求,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同吋也应引导孩子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告诉父母。2、渗透美育功能,创造美的学环境。一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可以通过美育功能,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开展献爱心活动,学生间团结互助,帮助学W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歌咏、朗诵比赛,组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美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