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35049
大小:82.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8
《再论书法教学与学生素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论书法教学与学生素质我曾在一九九八年撰文强调在教学中开设书法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近十年了,在这方面整个教育界的现状并没有大的改观,素质教育仍然流于一句空话。今天重提书法教学这个话题,在我国的屮小学(也包括一些职业院校)中,仍然觉得有十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一、关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屮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世界属性。自古至今,书法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书法,简言之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技巧,它的载体是宣纸(它可以历经千年而不变),工具是毛笔、墨与砚台。现在有了墨汁,砚的作用被弱化了
2、,然对于一些书画家來讲,通过砚磨制的墨的作用仍是不可小视的。书法的灵魂是线条(一根根的墨线),一根墨线可以反映出整个书法艺术的含义。历史上流传有一个故事,可以得到启示,吴昌硕先生50岁到上海学画,介绍给任伯年先生,任要吴画几根线条,而吴先生画出的线条把任伯年先生惊呆了,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大名”,能超越自己,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这就充分说明线条的魅力,一根线条里包含着书写者重耍的技巧,如力量感、节奏感、顿挫感、二度平面展示的立体感等,而任先生就是有这样的“慧眼”。书法的表现方式是抒情性的,而这种抒情性的最高境界是草书。学习书法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书写的技巧,技巧包括笔法、字法(章
3、法)及墨法;二是“由技而艺”,“技进乎道”,这是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高度抽象的书法艺术,在日本称“书道”。前者容易,一般人都可以达到某种水平,而进成为艺术,由“技”入“道”,就难了,技与道的沟通是需要书家的领悟与反复体验的,这种领悟应该是长时间学习与修炼的结果,所以书论上有二十七年成才一说。也有少数人由顿悟入道,这与天资有关。这里我们主要谈学校基础教育在书法的技法层面上学习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和书法欣赏的基木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考制度的取消,毛笔书写的实用性下降了,随着这种地位的下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出要取消书法,认为书法无用,这种争论现象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尤其
4、在钢笔普遍使用与电脑的普及以后,书法远离实用导致了许多人漠视书法,漠视书法经典,书写技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书法艺术的形象被“泛化”与“杂耍化”,书法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系统是其受害者之一。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则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书法热一直持续升温,一部分人开始津津乐道子书法,不管他的动机怎样,书法在复苏,直到现在。书法是中国人生活中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现象。举个例子可以说明,单我市某少年宫在一个暑假幵设的班级就有近三十个,少年宫仅这方面的收入就是几十万,学习热情可见一斑。虽然小朋友与家长们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去报名求学,但正是由于世代相传的这种学习,一千八百
5、多年过去了,屮国书法非但没有灭亡反而每个朝代、时期都出了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培养了许多书法家。这也许是书法精祌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中乃至血液的缘故吧。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人在抒情性方面不可缺少的,是中国人自身精祌的最佳寄托,而且是那么的古老与优雅。所以我敢断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中国书法的生命力将永远是旺盛的。二、必要性与迫切性软软的毛笔蘸上墨更是软软的,要能写出上述所说有力、有节奏的书法线条,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能达到使转白如就更难。书写者需要多大的静心、耐心与恒心,这是个大家一想就明白的事,单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技能训练就是这个时代学生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
6、后,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被忽略淡出,浮躁之风日盛,拜金主义至上,而且在短时间内这种社会风气不可能改变,它直接影响到我们新一代的学生,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教育问题没有跟上,学生的总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很多学生存在着浮躁心理,他们做事缺乏耐心与细心,急功近利,其至好吃懒做,对书写这种人的基本素质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字体潦草,不规范,书写技能降低到前所未冇的水平,其中也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知识水平与书写技能严重失衡。他们错误地认为电脑可以替代一切,可以这么说,这一代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己经降到了最低。他们不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
7、护人,缺乏理性的思辨,认为艺术就是流行歌曲,就是明星表演,他们甚至轻视生命本身,盲0崇拜所谓的演艺圈名人,不讲人格,不讲修养,认为能赚钱是人生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也许我把这种现象写得太严重了,我说的是一个总体情况,是教育领域纵向比较的结果,不是指某个集体或某一个人身上集中了这些问题,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虽然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也有这种现象存在,但毕竟是个别的,而现在要普遍得多,这是事实。这种现象己困扰我们教育部门多年,问题是我们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后果,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