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86668
大小:7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白血病dna疫苗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白血病DNA疫苗研究进展胡刚(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东惠东516300)【摘要】DNA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基于白血病抗原而设计的DNA疫苗,有可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而消除微小残留病变,预防复发和延长无病生存期。【关键词】白血病DNA疫苗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31-011.DNA疫苗概况DNA疫苗能够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型疫苗。DNA疫苗生产工艺简单,安全性好,摆脱了生产重组蛋白疫苗所面临的一些困扰。有研究
2、表明,即使经过了多次免疫接种后,体内仍然不会产牛.抗DNA抗体。DNA疫苗能够将抗原导入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导产牛.CD4+T细胞和CD8+的CTL,这一独特优势是传统的蛋白和多肽疫苗所不具备的。以质粒为基础的转染还可以传递能够改变基因剪切或者基因表达的寡核苷酸(例如siRNA)。[1]目前的白血病DNA疫苗研究主要集中于融合基因DNA疫苗和独特型DNA疫苗等方面。2.白血病DNA疫苗染色体易位形成的某些融合基因直接参与白血病的发生,该基因只表达于白血病细胞,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为疫苗治疗提供了理想的靶点。Padua等[2]将人类APL的PML-RAR&al
3、pha;融合基因与破伤风毒素基因的C片段序列融合,针对小鼠APL模型设计出一种DNA疫苗,首次证实以融合蛋白为特异性靶点的DNA疫苗单独或者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用时可以显著提高患病动物的生存率,同时体内出现时间依赖的抗体增加和IFN-γ的增加。我们近期的研究应用PMLRARα-hlL-2-plRES,PML-RARα-plRES和hlL-2-plRES三种重组质粒通过肌肉注射接种BALB/C小鼠,每隔14天接种一次,共接种3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疫茁后第7周吋,与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特异性细胞毒脾细胞数
4、0,血清中IFN-γ含量,以及胸腺TCR重排删除环数目均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含冇PML-RARα融合基因片段和hlL-2基因的DNA疫苗,能够增强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成答。[3]最近奋研究发现DNA疫茁联合ATRA能够使APL小鼠模型生存时间延长,但是当小鼠模型体内的CD4+或CD8+T细胞被删除后,这种治疗效应也随之消失。当体内的CD4+T细胞被删除后,长期生存的患病小鼠很快复发,并且在3个月内死亡。因此CD4+或CD8+T细胞在DNA疫苗诱导的抗白血病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D4+T细胞在维持持续缓解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该研究证实D
5、NA疫苗联合ATRA能够使APL小鼠模型体内IFN-γ分泌加强,并且促进细胞毒T细胞产生。[4]1.增强白血病DNA疫苗免疫效应DNA疫苗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但是其效力在灵长类动物和人体内却不尽人意,因此奋必要对DNA疫苗进行改良以增强苏在人体内的免疫保护效果[5】。提高DNA疫ffl的免疫原性的方法主要右改善免疫接种方案和途径以及采用免疫佐剂等。Ramsay等于1999年提出了基础-加强免疫策略(Prime-boostvaccinationstrategies),其基本方法是在初次接种DNA疫苗后用表达相应抗原的重组DNA痘茁病
6、毒疫苗或鸟痘病毒疫苗进行加强免疫,能够显著提高特异性CTL的活性和增强清除感染和抵抗攻击的能力。该方法增强DNA疫苗效力可能是由于以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表达的基因产物要比DNA疫苗多,并i能够增强CTL对靶细胞的亲和力所致[6,7]。然而重组病毒载体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体内预先存在的抗病毒载体免疫的限制。在己经存在抗Ad5(Adenovirusserotype5)免疫的小鼠体内,在利用rAd5(Recombinantadenovirusserotype5)加强免疫前,首先应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或集落刺激因子)加强了的DNA疫茁进行基础免疫,比仅用DNA疫苗
7、进行基础免疫诱导的免疫应答明显增强。因此,在体内预先存在抗病毒载体免疫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细胞因子增强基础-加强免疫策略的免疫保护效果[8】。1.展望虽然DNA疫苗具有很多优点,在各期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但在DNA疫茁真正用于造福白血病患者之前,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进一步增强DNA疫ffi的免疫原性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参考文献[1]FiorettiD,lurescia3,FazioVM,etal.DNAvaccines:developingnewstrategiesagainstc
8、ancer.JBiomedBiotechnol,2010:174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