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

ID:28186575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_第1页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_第2页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_第3页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_第4页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学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探索摘要:传统儒学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建构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这在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华夏民族的稳定性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思想构架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体系。其次,以“天”为最高价值诉求的“天下”思想和代表政治正当性的“王道”思想,不仅具有自我更新的文化生命活力,而且具有转化其他文明类型,化解文明冲突的文化包容能力,从而维护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稳定性和文明连续性。儒家建构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机制在活跃着“古今中西之争”的今天,对于凝聚人心、巩固文明共同体仍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儒学;共同体建构;文

2、化机制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07-0050-05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①诚然,儒家文化是华夏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生生不息的根本,它使华夏族群始终具有内在的凝聚力,并保持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即使在王朝崩溃、列国纷争、各自为治,或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华夏文明依然保有完整的统一性,并不因王朝的更迭和少数民族的统治而中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它们的特征和运作的机理又是什么?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更可以在世界政治局势动荡,国内“古今中西之争”比较活跃的思想背景下,对形成改革共识、建构

3、政治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仁、义、礼”思想结构对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机制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大大小小的家族所构成。因此,如何处理家族内部的事务和家族之外的公共事务就成为国家建立政治共同体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礼记•丧服四制》中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②“门内”与“门外”分别指的是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这实际表明了儒家在处理家和社会两种处境中的相应原则,即在家族或家庭内部强调恩情,如孝、悌等;而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强调以客观的“义”来裁断。家之维系依赖于血缘亲情,这意味着其间规则的确立是自然发生的。家的关系肇始于夫妇,因此夫妇关系为五伦之首。《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

4、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中庸》亦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可见,家门中秩序的构建起始于夫妇。而维系夫妇关系的不仅是自然生理,更是“礼义”之“措”,即强调夫义妇随的夫妻之“礼”、夫妇之“义”和相互尊重的伦理之爱。可以说,夫妻关系的巩固,是以自然生理性为基础,把两性的情感关系扩展到伦理义务的结果。伦理规范、伦理情感和伦理理性,g卩“礼、仁、义”共同构成了夫妻关系的文化内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样如此。父母对子女有着天然的慈爱之情;子女浸润在父母的慈爱中长大。“孝”作为子女对父母的感激回报之情,也是十分自

5、然的血亲情感。但这种自然情感仍然需要提升到伦理情感的高度才是真正的“家”的情感,才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可见,作为伦理情感的“仁”就是作为血亲情感的“孝”的情感的升华。同时,“家”的维护不仅是自然情感需要提升到伦理情感,而且情感关系也需要转化为义务关系。“父慈”“子孝”不仅是自然情感,而且是伦理义务。《礼记•礼运》篇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十义”就是父之“慈”、子之“孝”这种天然的血亲情感转化为相互义务并在范围上的扩大。所以,家门中秩序的构建起始于夫妇

6、,而维系家庭关系的不仅是自然的情感,而且是伦理情感和伦理义务;而这种伦理情感和伦理义务的外在体现,就是作为社会规范的“礼”。由此可见,“仁、义、礼”实乃构筑家门秩序的基本要素。正是儒家这些最核心的伦理价值使得家门得以凝聚为共同体,成为“家”之为“家”的根本所在。当“家”的范围扩大到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的范围,以血亲情感维系社会共同体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以“义断恩”就成为必要。“十义”作为“家”之伦理义务的扩展,当其逐渐化为整个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之时,就为用客观的外在制度来整合更大范围的社会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公共领域,“礼”就是最根本的规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天之经,地

7、之义,民之行也。”“礼”作为维系宗法等级社会的一整套制度,规定了社会各阶层的职责和义务,成为维系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故有很多学者曾认为周文化就是“礼文化”,乃至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礼”。但实际上孔子思想是以“礼”和“仁”为二本,以“义”为中介,建立起的一个“仁”、“义”、“礼”三者相互制约的整体结构③。一方面,“礼”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的根本制度,决定着作为道德意识的“义”的实质内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