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63038
大小:5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河北巨鹿中学张东升摘要:形象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能够揭示事物的木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词:形象思维高中历史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異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木特征。形象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一、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木素材
2、,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
3、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迂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肭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司马迁写事令人有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八年之间,项羽骤起骤落。他兴于巨鹿之战,亡于垓下之围,其间的过渡则为鸿门宴。在《项羽木纪》中,司马迁对这三个场面作了绘声绘色、情调不同的描写。巨鹿之战充满了壮烈,垓下之围弥漫着悲凉,而鸿门宴却在紧张肃杀、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描写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惊慌惶恐和张良的临危不乱.这些生动的史实若配之以娴熟的教技,当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悬念迭起的鸿门宴,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二
4、、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语言具冇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个部分。内部属性是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1)准确严谨,具有
5、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如果在讲赤壁之战吋,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大谈诸葛亮如何呼风唤雨,便是以演义代历史,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章学诚说:“文士撰文,唯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唯恐出之己。”可谓一语破的,指出了文史之间的根本差异。(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
6、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章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对梯也尔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下一番刻画:梯也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人矮小肥胖,肚子圆鼓,上衣的扣子总是无法扣上。他平吋总是装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却无法掩盖两只眼晴毕露出来的凶光。这个被马克思称作“侏儒”的政客,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老手”,卑鄙奸诈的“巨匠”。当他刚逃到凡尔赛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无论如何,我决不派军队到巴黎去。”但当麦克马洪保证说很快就能打进巴黎时,他便挥舞着肥胖的小拳头气势汹汹地叫嚣:“我是不会留情的!”这番刻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人
7、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为下文凡尔赛腿徒的罪恶活动作了铺垫。(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令人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8、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