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59509
大小:71.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摘要: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髙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体育运动负荷教学体育教育是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还有其特殊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而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不能忽视。一、何为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通俗來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
2、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衡量负荷的大小一般可以用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具体负荷重量、速度和距离等为物理数据;若用运动时的心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肺通气量、最大耗氧量、血乳酸含量等来说明负荷变化的均是生理数据。二、运动负荷安排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够承受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运动负荷,取决于主客观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根据这些因素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变化,对运动负荷进行及时的调整是实现对运动负荷合理控制的基本途径。决定练习负荷火小的首要因素是学生的实际承受力。学生的承受能力是动态变化的。它受年龄、
3、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稳定程度不同,因此对学生承受能力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制定练习负荷量度计划,又必须在课中根据练习负荷后学生生理、心理反应及恢复情况这些新的信息及时的调整和修改预定的练习负荷计划,以达到体育课练习负荷有效而科学的控制。三、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运动负荷教师耍根裾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从而
4、影响教学效果;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屮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4过程的愉悦心境,也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方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冃标也容易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动,它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乂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负荷的量和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练习负荷的量度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特点的要求,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跳远、短跑是速度性的项目,在教学屮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的练习,所
5、以学生要能够承受很大的负荷强度和一定的负荷量。而体操、武术的教学,则侧重动作难度的掌握,并充分表现出运动的外在美,因此多安排中等强度负荷比较适宜。由于各项的运动强度密度不一样,所以各项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体操、武术项目结束时脉搏在110—130次/min之间,篮球、排球、足球结朿时脉搏为140—160次/min之间,田径中的跑类项目脉搏可达170—190次/min之间,投掷项目脉搏在100—120次/min之间,跳跃项冃脉搏可达140—160次/min.只有掌握不同项目脉搏的不同变化,在教学中才能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做到有针对性
6、的教学。如在各项目中达不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可采取一定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加大运动负荷,增加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保持在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的身体有一个量的积累,以适应教学中不同项目的要求。四、根据体育课规律安排运动负荷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结束时脉搏应为80—100次/min较合适;基木部分结束时,脉搏应为120—180次/min比较合适;一堂体育课学生的脉搏变化一般情况下分力三个高峰,即:80—100次/min,120-140次/min,160-180次/minz左右,课在结束时逐渐恢复正常。全课平均密度也
7、有相对的合理性。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就要求学生动起来,一堂课讲得太多,就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提出一堂课的练习密度30?应是一般要求,但也有几处特例:第一,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练习密度不足以30?,应根据实际需要或另行确定;第二,那些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其肌肉牵张强度大,而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足30?,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或另行确定符合要求。五、及时调节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宂,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
8、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的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