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34564
大小:62.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品质圈活动在晨间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品质圈活动在晨间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欧利芳侯英兰曾满萍陈庆丽(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一区423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237-02【摘要】目的探讨品质圈活动在晨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质圈组织,确定“加强晨间护理质量”为课题,对活动前晨间护理不到位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再对晨间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的巩固措施。结果调动了护士参加晨间护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晨间护理的工作质量,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95%上升到98%,健康教育覆盖率由活动前的84%上升到100%,也杜绝了安全
2、隐患。结论品质圈活动在提高晨间护理中有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关键词】品质圈活动晨间护理应用品质圈活动(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我科从2009年起,将QCC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晨间护理,使晨间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对住院环境满意度大幅度提高,现将其体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1方法1.1成立品质圈组织,评选出圈K2名(由片护士长和科室护士长担任)品质圈成员12名,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
3、0.5岁。其中,木科学历8人(57%),专科6人(43%),高级职称1人(7%),中级职称3人(21%),初级职称10人(72%),以加强晨间护理质量为探讨课题。1.2QCC实施步骤1.2.1组织讨论,找岀晨间护理不到位的原因。品质圈成员共同参与,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进行。为加强晨间护理质量,对护士晨间护理不到位原因进行分析,设定0标,搜集数据后进行因果分析,从人员、方法、环境、物品四方面找出末端因素,经过小组成员论证得出以下主要原因:①护士工作主动性不够,护士重视度不够。②住院病人及陪人不配合,存在护士刚整理过又乱摆等现象,督促不够。③健康宣教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关资料指导。④宣教形式单调、
4、枯燥。1.2.2制定晨间护理质量标准:根据《医院管理年基础护理质量标准》以及《湖南省病房管理质量标准》要求包括:①病房环境要求病室内空气舒适,温馨;床单位整洁无杂物,便器不着地;患者要求三短六洁;各种管道畅通无扭曲,放置正确;②健康宣教卧位、饮食、活动宣教到位;掌握病情,做好心理护理,落实翻身、拍背、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1.2.3制定预期0标:通过QCC活动使护士对晨间护理重视度提高,主动性增强,健康宣教覆盖率100%,病房环境得到改观,病人满意度提高。1.2.4活动措施;①在片护士长的组织下召开讨论会,指出检査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认识,强调晨间护理的重要性,动员全体圈内成员转变服务
5、观念,加强宣教沟通技巧,进一步落实晨间护理质量标准。②在人员方面,以老带新,由工作能力强及有经验的护士指导新进人员,通过自查、互查、圈长査,不断分析原因及确定0标,继续整改,循环前进[2】。③在物品上,改进晨间护理物品设施,制定疾病健康宣教手册等,以利于顺利开展工作。④不断优化流程找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2结果2.1一年来我科通过QCC活动在晨间护理中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晨间护理的意识,吋改善了住院环境,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95%上升到98%o2.2加强了护患沟通,使健康宣教覆盖率由活动前的84%上升到100%。2.3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杜绝安全隐患[3],在实施晨间护
6、理过程中,患者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及吋被护士发现,这些安全隐患得到较好的控制。3讨论晨间护理的目的是保持患者、病床、病房清洁舒适,及吋观察病情为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及吋采取有效的健康宣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4】。QCC主要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找出差距改进工作方法,及吋修正0标并加以实施、评价。QCC方法的应用调动了护士参加晨间护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晨间护理工作质量,改善了住院环境,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覆盖率,杜绝了安全隐患,同吋也提高了护士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的能力。参考文献[1】王玉琼.郭秀静.品质圈在护理工作中的砬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9.11(24):
7、15-16.[2】李松.张惠.晨间护理查房在ICU护理质控中的作用⑴.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918.[3】曾秀云.骆丽玲.规范化晨间护理的做法与体会[」].护理学报,2006.12(13):12.[4】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