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37479
大小:6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7
《关于农村乡镇中学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思考一、“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性对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是在目前为止最为科学和全面的界定。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转化“学困生”工作应遵循中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以现
2、代教育原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教学理论为指导,确实提高效益。二、学困生的分类及特点 由于分类的原则、方法和角度不同,学困生被分成许多种类.从学习困难的原因可分为智力型学习困难,动力型学习困难,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三种。从困难学生表面可分为单纯成绩差,单纯纪律差,成绩、纪律双差三类,从管理的角度来分则是:违反纪律型、懒惰型、学习方法欠好型。中学学困生类型特点⑴-..违纪型: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思维、反应灵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偏离《中学生行为规范》,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管他,他处处与教师
3、作对,即使明知道自己不对也要顶撞,有时就是要搞恶作剧捣乱教室秩序。同其他学生关系不团结。总之,师生关系紧张,交友出现问题,品质滑坡。教师对他正常的教育已失去作用。每班有1—3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家庭的问题,如父母的离弃,父母的道德素质差,父母的过分溺爱。也有少数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如个性怪僻等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⑵懒惰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主要特征,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为懒惰,不爱动脑动手,作业不做,听课思想不集中,甚至书也怕翻。这
4、部分学生大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⑶学习方法欠妥型这部分学生智力也属于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力差。表现为有些课目还可以,但有几门特差,如语文、外语还好,但数、理、化等比较抽象学科差。三、农村中学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学生因素:缺少好的学习习惯,
5、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从缺少信心发展到自卑,从学习积极性不足发展到厌学。-..2、学校因素: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学校因对升学率的重视而忽略了对学困生的管理和帮助。教师教育观念还不够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好的环境积极科学有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良好基础,但在这些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对子女管教的态度和要求存在偏差,对子女管理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本身家庭经济、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影响因素。4、社会因素: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6、,使他们在年长的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和社会上好友之间“肺腑之言”下,忘记了自己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思学习,在思想上,学习上造成荒废。 总之,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两个方面。学校应反思在教育管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和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上是否观念有待更新、思路有待拓宽、方法有待改变;教师应反思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师行为方面是否面向或者考虑到、照顾到学困生的特殊情况。学生方面主要应反思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单一或者综合的发展是
7、否不平衡。四、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提出1、反思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长期以来,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有较高的升学率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引起社会的较大轰动。因而在学校教育里就形成只重视少数的所谓优生,而放弃了大面积的中差生的教育趋向。这在农村中学的教育里逐步形成定势,在教育的社会评价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而实际上像我校这样的农村中学每年能升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只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的80%左右的学生将继续复习来年再考或出门打工挣钱
8、养家或留在本乡镇为当地服务充当建设人才。如果这80%的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在学校不被看重,没有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又怎能成为建设人才呢?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也说过,“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可见培养建设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