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

ID:27938404

大小:55.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_第1页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_第2页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_第3页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原因和审美音々摘要:本文揭示了《诗经》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弃妇诗的产生不仅是家庭矛盾的结果,更是深层次社会矛盾的结果。弃妇的遭遇发人深省,《诗经》中弃妇诗更激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关键词:《诗经》;弃妇诗;悲剧原因;审美意义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作品值得关注,因为这类文学作品中所描写和反映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那就是有关弃妇(包括怨妇和思妇)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这类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的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经历。虽

2、为悲剧,但作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审美体验。一、《诗经》弃妇诗的界定在《诗经》中,被学者判定为弃妇诗的作品有八篇:《卫风•氓》《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弃妇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口吻叙述或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迗弃妇们被弃的无助和痛苦之情,或哀诉被遗弃的不公,或幽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追悔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无情。她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示给读者,以情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都以女性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为结局。一部全面反映西周初期

3、到春秋中叶社会各方面的《诗经》,弃妇诗就有八篇,所占比例不可谓不大。这足以说明当时弃妇现象的严重,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二、《诗经》弃妇悲剧诗的审美体验《诗经》中的弃妇诗之所以都能给读者很强的审美体验,因为他们遵循了文学创作和悲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几千年来,中国的婚恋风俗和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不停地变化。但是,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执着的态度却是不变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们对完美爱情的期望,但是现实中总有“执子之手”不能“与子偕老”的悲剧发生。从社会层面来看,表面上弃妇产生的原因

4、是家庭矛盾的结果,实际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恩格斯说过:“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女性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人的附属已是普遍现象。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确立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也确立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权利。然而,从《诗经》弃妇诗作品里所描写的情形来看,这种社会形态应该还是一种初级阶段。从《卫风•氓》中我们了解到氓妻与氓还是自由恋爱,还能寻找到一点男女平等的影子。但氓妻也曾经希望有媒人证婚。“匪

5、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礼教的规范已开始渗入民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后婚姻走向解体时,我们看到的已不是男女平等的家庭形态,而是男人的态度决定了事态的发展,形象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也反映了夫权制的残酷性。男权、夫权的社会形态呈现在眼前。所谓的“礼教”其实是为男人的特权服务的,也是用来压迫女性的。这证明人类自从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女性的地位不断降低,男性地位不断提高,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反映在婚姻制度里就是女性不仅被奴役,更有被遗弃的危险。西周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急剧恶化,整个社会呈现出现“礼崩乐坏

6、”的混乱局面,社会道德风气日渐衰败,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是当时许多男性的通病。许多男性跨越道德的底线,无视舆论的谴责也要行“天下之大不韪”之事,这成为女性被弃的原因。那样的时代,女性没有经济来源,更没有社会地位,离开夫家之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甚至无法存活,所以,在那个时代成为弃妇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造成被弃的原因不外乎社会地位不平等、所谓的礼教制度以及无法生育等。弃妇诗,可以说就是弃妇内心的情感独白,它强烈地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世界。她们的悲剧人生给我们带来强大的震撼和审美的体验,也让我们意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必

7、将得到改变,女性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莫纯玉.弃妇诗怨情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2]恩格斯.马克思哲学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