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ID:27923626

大小:66.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_第1页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_第2页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_第3页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摘要:语法化是从历时的角度来探宄的,一般看来,词的语法化过程也就是词义的虚化过程,本文通过“得”从表示具体概念逐渐虚化到没有实在意义,并结合其在句法上所处的地位,起到的功能来来对“得”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展示。关键词:得;动词;词义;语法化中图分类号:II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4-01“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屮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元朝周伯琦在《六书正伪》屮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2、。两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西方学者认为,一个词的语法化体现为其语义功能从表示具体的概念演变为表示抽象的概念的过程。本文从“得”的词义发展变化出发,结合其在句子中处的语法位置,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说解。一、表具体概念(作为核心动词)“得”甲骨文的字形是,像一只手拿着贝壳,最初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的对象。最初是一个行为动词,在句子里是核心动词。“得”的本义为“获得”。《说文?4部》:“得,行有所得也。”《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1)缘木求鱼,里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2)不

3、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以上的例子中,“得”的对象都是具体的。“得”作为行为动词,在句子是核心动词的地位,是个及物动词。二、具体概念开始虚化(作为次要动词,连动词)贝罗贝、梅祖鳞和孙朝奋认为连动式是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认为汉语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是与连动结构分不开的。而高增霞在《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提到:在连动语言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很强的词汇化和意义语法化的历史变化倾向”总体来看,这种重新分析所经过的路程都不外乎这么两种:整个连动式被看作一个同汇项目;或者其屮一个动词虚化成一个虚词,如介词

4、、副词、时态助词等,在语义和语法地位上发生“降级”。如:(3)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验符篇》)(4)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论衡?纪妖》)三、表抽象概念(作为助动词)关于助动词“得”的来源,王力先生认为,“在可能式中,……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观情况的允许”,页下注说:“这种‘得’字是从‘获得’义发展来的”。潘允中认为,表示“可能、能够”的“得”,“己不是原来获得什么的意思,而只是抽象意义的获得”。“得”的语法化过程在不断推进,当发展到作为助动词,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时,“得”在句子屮的功能已转变。如:(5)孔子

5、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6)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7)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作为状语和补语的“得”己演化为结构助词,不再表示实在意义,只起语法作用。四、没有实在意义(作为动补结构屮的结构助词)动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得”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表示结果状态或可能,己经失去了实在意义,至此“得”完成了它的语法化过程。主要结构为“V+得+C”,但它仍然是个歧义结构,既可以是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又可以是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如:(8)不经两三日屮间,后

6、妻设得计成。(王重民《敦煌变文集》)以上是用来表现实现的结果,还可以用来表示可能。如:(9)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朱熹《朱子语类》)五、虚化为词内成分“得”作补语或作状语,不是“得”语法化的终点。当“得”的所冇实在意义消失、只表示结构关系时,它的语法化过程才进入最后阶段。当“得”沉入词内并作为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时,其语法化的整个过程才结束。例如:觉得:(10)珊瑚枕冷象牙床,耿耿青灯伴月光。不是宫闱有仙境,如何觉得夜偏长。(钱谦益《列朝诗集?元宫词》一百首)记得:(11)记得当时拢髻年,春宵坐月白花前。谢家小妹王家姊

7、,手弄窥窗白玉钱。(徐世昌《晚晴?m诗汇》卷一百八十五)六、余论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得”的词义由实词逐渐发展成为虚词;句法演变经历了由核心动词到次要动词、助动词(充当状语或补语)、结构助词、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耍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实词虚化过程中,当一个较新的意义产生之时,旧的意义也未必全部消失,所以对于动词“得”的认识还有较多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参考文献:[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